集团新闻

“JBO竞博医界天团”集体荐书讲述塑造大医灵魂的读书故事

发布日期:2023-11-08  来源:

  JBO竞博这里,成长出湖北省仅有的两位中科院医学院士——中国外科学开创者裘法祖、“最美科技工作者”陈孝平,还培养出中国学的主要开拓者夏穗生、中国麻醉学奠基人之一的金士翱、原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吴在德……

  “读书明德”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党委一贯的传承。连续3年举办的“大医领读”活动,如期开展。金士翱、吴在德、陈孝平、杨传永等开出推荐书单,倡导、引领年轻人好读书、读好书。

  从“同济天团”的荐书中,探寻那些塑造大医灵魂的经典书籍,听医学大家讲述他们如何从读书中悟道理、学方法、修医德的心路故事JBO竞博。

  “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才不近仙者不能为医。”这是中国外科学开创者裘法祖院士时常对学生耳提面授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毕生的要求。这句话源于明代裴一中的《言医·序》。裘法祖幼时读私塾,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书籍,对他的一生影响极深。

  “年轻医生,都应该读一读《写我自己》。这本书记录了我的老师裘法祖院士从一名普通医者成长为医学大家的历程。”陈孝平院士推荐了这本裘法祖院士的自传。

  今年,《黄家驷外科学》第八版出版。承担主要编辑工作的陈孝平院士讲述了这部医学巨著创刊者裘法祖院士著书过程中的一个故事:裘教授完成第5版全书的整修工作向吴阶平院长汇报时,吴阶平院长提出要将该版主编改成裘法祖、吴阶平,因为全部整修工作都是裘法祖教授完成的。但裘教授坚决不同意。两位老先生相互谦让了半小时,最后裘法祖教授组织分编负责人联名写信给人民卫生出版社,要求吴阶平教授做第一主编,他自己做第二主编。

  然而,在裘法祖去世的前一天下午,他还因校对出书内一个字用的不准,跟当时主持第七版《黄家驷外科学》编辑工作的吴在德教授打电话,一再嘱咐修正。

  “裘教授的一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始终把‘德’放在首位。做学问一丝不苟,‘字字计较’,做人知足,从不计较名利。他本人就是一本教科书,是我们这些学生一生的榜样。”陈孝平院士,在谈及自己的导师与读书对自己的影响时,感触很深。

  “1948年,我从同学手中借阅到了一本装订简陋的小册子——《新民主主义论》。这本书让我从混沌中觉醒,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进步思想,从此影响了我的一生。”1927年出生的吴在德教授,曾担任同济医学院院长。他经历过抗日战争,对侵略者恨之入骨,对当时饱受屈辱、艰难求生的同胞饱含深情。

  同济医院迁汉时,吴在德教授是外科第一位,也是当时唯一一位中国党员。他曾参加过“巡回医疗”队,到过最偏远的山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仅用“2.6元的耗材成本”开刀救人。他也是我国援非医疗队的先期成员,在阿尔及利亚驻守过3年。接受采访时,吴在德教授将本报记者带到他的书柜前,取出被翻得略微显旧的《选集》介绍到:《选集》第二卷中就有我曾读过的《新民主主义论》。读完四卷,我对中国以及对自己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分子,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与责任有了清晰、深刻的认识。

  98岁的金士翱教授的床前,挂着他自己用中、德双语写的“金士翱箴言”:欣赏古典音乐安度晚年。而在他卧室的书架上,放着一整套《古典音乐欣赏入门》。作为我国麻醉学的奠基人之一,金士翱教授是医学大家,也是一名热爱古典音乐的乐观老人。在95岁前,金士翱教授坚持每年为麻醉科研究生毕业生开一场“古典音乐欣赏会”,并与学生交流对音乐与人生的感悟。

  金士翱是将麻醉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科目的重要推动者。同时,他也将古典音乐引入手术室,让医生与病人都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手术。“生命中应有音乐与艺术,医者要热爱生活,对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心中应有大爱。” 即将百岁的金士翱教授,身体康健,思路清晰,内心始终充满热爱。

  杨传永教授是同济胃肠外科的创始人JBO竞博,同济外科党总支第一任书记。杨教授的好脾气、好心肠与他精湛的医术一样,有口皆碑。曾有病人家属因误解,冲到门诊室指着他的鼻子骂,让他十分尴尬。但当时,他依然冷静处置,化解了矛盾,之后仍能毫无芥蒂的为病人耐心治疗。

  “医者父母心,病人处于病痛之中,又不懂专业,难免焦灼。作为医者,应对病人及家属多点耐心与理解。”面对从医路上遇到的所有困难与伤害,杨教授都觉得“没有什么难事,无非是多用点心思,多用点时间。”能建立这样的好心态,得益于他青春期时曾读过的《红岩》一书。“许云峰、江雪琴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在我的内心埋下了坚韧与勇敢的种子,让我这一生在面对任何困难时都不曾畏惧,在面对不公时也能自我宽慰保持宽容。”(长江日报记者 姚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