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JBO竞博医学科普知识(文选)

发布日期:2023-09-01  来源:

  JBO竞博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专题专栏科学普及科学普及

  白内障是我国的常见病,占致盲眼病的首要病因,占致盲性眼病的第1位,全世界致盲原因中,白内障占46%,根据WHO估计,全球80%的盲人是可以避免的,这其中有将近90%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环境、营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对晶状体长期的综合作用可能为老年性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多的紫外线照射、过量饮酒、吸烟、妇女生育多、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精神病、机体外伤等与白内障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临床表现为双眼发病,但发病有先后,严重程度也不一致,主要症状为眼前阴影和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如果晶状体吸收水分膨胀,可出现单眼复视和多视以及虹视现象。由于光线通过部分浑浊的晶状体发生散射,干扰视网膜成像,一些患者可出现畏光和眩光。

  白内障的诊断相对很明确,但是对于白内障的治疗,特别是老年性白内障,虽然多年来寻找有效的药物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当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到工作和生活时,就可以考虑手术。目前我院主要采用的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IOL),手术时间短(只需半小时),仅需表面麻醉,而且恢复快,患者术后即可正常活动,不影响生活,这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最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方法。由于不同的患者对视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很难确定一个视力标准作为白内障手术的适应症。因此怎样选择白内障的手术时机?以往的观点认为白内障一定要等到成熟后(即完全失明)才能做手术,故平时我们见到白内障患者很多是视物不清,有的双眼失明才来就诊、手术,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但是随着PHACO+IOL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前旧的理念已经过时,而且随着眼科学的不断进步,以前传统的观点已经落后了。目前一般来说以矫正视力低于0.3就可以考虑手术了,不需要等到完全失明。因为白内障一旦进入成熟期和过熟期(已完全失明),囊膜容易变性,通透性增加或出现细小的破裂,当液化的皮质渗漏到囊膜外时,可发生晶状体诱导的葡萄膜炎;长期存在于房水中的晶状体皮质可沉积于前房角,也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堵塞前房角,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我们称之为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当患者受到剧烈的震动后可使晶状体囊膜破裂,晶状体核脱入前房或者玻璃体内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这些继发性的青光眼将严重损害到我们的视力,即使以后再行白内障手术和青光眼手术,都可能永远失明。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后,应及时到正规的眼科门诊就诊,当医生确诊为“白内障”同时明确有手术指征后,应尽早实施手术,杜绝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供稿:五官科分会  周致炎)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大肠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大肠癌是全身各系统疾病中第三位常见的癌,在消化系统中的癌症中发病占第一位。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如果及时、合理地治疗,大肠癌患者中大约50%~60%能够根治性切除。

  直肠癌发生的原因,到当前为止仍然不十分明了,不过多数认为可能与食物或遗传有关。最近十多年来,由於工商业的发展,经济繁荣,国民所得大大地提高,以及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常规的生活类型和饮食习惯发生很大的改变。在食物方面,肉类、蛋白质、脂肪的摄取量提高很多,大肠直肠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三十几岁就得到肠癌的病人也不少。遗传方面,直肠癌的家属或癌症家族征候群等,得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当前虽然癌症的研究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如肿瘤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发现,但仍有许多癌化的机理不十分明了。总之,直肠癌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绝对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导致的,而且它是由多种步骤演变而成。

  结肠肿瘤引起肠道堵塞,由于结肠本身解剖结构,结肠梗阻后肠腔内压力不断升高,严重时会造成结肠穿孔。结肠肿瘤多为恶性,肿瘤生长会使病人处于消耗状态并发生肿瘤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因此对于大便习惯、性状改变和近期体重下降明显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力争做到尽早发现,及早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治疗结、直肠癌的关键。但是由于结、直肠癌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患者从有了症状到求医就诊,往往已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失去了治愈的机会。因此了解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十分重要,一旦出现下列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腔镜微创或普通外科进行检查及治疗。

  少吃或不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包括:猪油、牛油、肥肉、动物内脏、鱼子等。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素的食物:魔芋、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藻类等。

  改进饮食习惯。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故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所产生的致癌物质多,作用于大肠时间长,必然导致大肠癌的发生率增加。     2.积极防治肠道疾病,积极锻炼身体。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其中腺瘤肉是真性肿瘤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时,就应进行治疗,摘除腺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希望有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肠癌。如果不予以早期治疗,绝大多数会变成大肠癌,预后是不良的。另外,应积极治疗习惯性便秘,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如前所述的大肠癌的早期信号。

  大肠癌的治疗目前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化疗为辅,放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手术方式依癌肿大小、病程、病理,并且结合全身情况、性别、年龄乃至骨盆解剖来决定。其次,要结合患者的需求,还要根据手术者的技能和临床经验甚至医疗设备和患者的经济条件,并兼顾手术的安全、彻底等方面加以全面考虑。对位于肛门5厘米以上的直肠癌,无明显固定和转移,选用保肛手术(保留肛门手术),如各种前切除术。距肛缘不足5cm的直肠下段癌,往往选择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以求根治。但对患早期直肠癌或周身情况不能耐受剖腹手术者,也可以考虑作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年老、体衰、多病者,即使其肿瘤位于保肛的范围内,为了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和复发后需再次手术的痛苦和危险性,也可以将肿瘤切除,同时作一个永久性腹部肠造口。

  微创外科近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腹腔镜已广泛应用到普通外科的各个领域。

  传统结直肠癌手术创伤较大,切口约15厘米;对胃肠干扰较大,恢复时间长,易发生肠粘连、肠梗阻、腹部伤口裂开及腹痛等并发症。而采用腹腔镜手术,则术后早期即可恢复肠道功能及下床活动;胃肠干扰少,几乎无肠粘连和腹痛等并发症。而且,腹腔镜手术具有免疫保护优势,更有利于改善肿瘤病人的预后。特别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腹腔镜可以在骨盆狭小的空间内,充分游离直肠周围间隙,完整地切除全直肠系膜,保留肛门功能,特别是大幅度提高了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保肛率。同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和暴露输尿管、膀胱、精囊、前列腺以及控制它们的盆腔植物神经丛,避免损伤重要器官,更便于保留患者术后的性功能及排尿功能。

  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肿瘤结局无差异;只要在手术中坚持“肿瘤非接触”原则、用超声刀避免频繁更换操作器械、术中标本取出时的隔离、切口的保护等方面,并不会增加腹腔内肿瘤细胞脱落及器械的污染机会,可以预防切口种植的发生,说明腹腔镜治疗结直肠恶性肿瘤是安全可靠的。(供稿: 清远市人民医院  曾军)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全球最大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地中海贫血广泛分布在全世界沿海地区。在中国常见于东南沿海、西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其中广东和广西是该病的高发区。

  成人血红蛋白(Hb)由四个珠蛋白亚基(α2β2)组成。地中海贫血的共同特点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肽链有一种或几种合成减少甚至不能合成,致使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

  (1)α-地中海贫血(简称α-地贫)是一种由于α-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肽链表达失衡而产生的单基因遗传性血液病。多由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所致。研究发现中国地区常见的3种 α-地贫主要由--SEA、-α3.7、-α4.2三种基因缺失引起。

  (2)b-地中海贫血(简称b-地贫)是一种由于b-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肽链表达失衡而产生的单基因遗传性血液病,多由b-珠蛋白基因点突变所致。在中国人群中常见的突变位点有41-42M,-28M,654M,71-72M等。

  中国南方α和β地贫的人群携带率:广东为8.53%/2.54%(α/β地贫,下同),广西14.95%/6.78%,四川1.92%/2.18%,台湾4.20%/1.10%,香港5.02%/3.41%。由这组数据可见,在大概每九个广东人就有一个是α或β地贫基因携带者;而广西的比例更高,不到五个就有一个是携带者。

  静止型:单一α基因缺失或丧失功能。临床无任何症状,一般血液学检查无异样,仅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位于正常值下限。在我们工作中发现,甚至有受检者MCV比普通人都高,仅在进行地贫基因检测时才验出是基因携带者。

  标准型:2个α基因缺失或丧失功能。临床无明显症状,血液学检查出现轻微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及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明显偏低。

  血红蛋白H病:3个α基因缺失或丧失功能。肝脾肿大,中度贫血。小细胞,低色素,HbH含量较高,易发生溶血,有些病例需不定期输血,重症者甚至需切除脾脏。

  Hb Bart’s 水肿胎儿综合症:4个a基因缺失或丧失功能。大多数患胎于妊娠晚期或产后数小时内死亡,全身水肿,肝脾肿大。由于胎儿无法合成a珠蛋白亚基,脐血血红蛋白 Hb Bart’s (g4)含量高。

  轻型b-地中海贫血:患者症状较轻,轻度贫血,轻度肝脾肿大。红细胞脆性降低,小细胞,低色素,MCV、MCH较低。

  重型b-地中海贫血:所有患者都有组织缺氧症状,可出现头大、额突、颧突、鼻梁下陷、眼距宽等 “地中海贫血面容”,生长发育迟缓。红细胞体积小且低色素。过剩的游离α链形成α链包涵体,引起溶血性贫血,靠输血维持生命。

  中间型b-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症状介于重型和轻型之间,如中度偏重贫血,生长发育迟缓,黄疸等。血液检查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症。

  到目前为止,对地贫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轻型地贫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而重型的地贫患者则需要定期输血,重型b-地贫还需定时注射除铁药物,排出体内多余的铁质。

  骨髓或脐带血移植手术是治疗地贫的一种手段,但除了费用昂贵且须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外,成功率不高,骨髓来源也难以保证也是制约移植手术推广的重要原因。

  基因治疗是近期兴起的、还处于研究阶段的一种治疗手段,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仅在志愿者人群中进行试验,尚未进入临床治疗阶段。

  进行产前诊断,防止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是目前降低地贫危害的有效的方法。地贫的产前诊断一般包括地贫产前初筛,地贫产前筛查,地贫产前诊断三个步骤。凡未做过地贫筛查的孕妇应进行地贫筛查。

  地贫初筛一般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指数(MCV,MCH)等。红细胞指数下降的应进一步进行地贫筛查。

  地贫筛查一般采用血红蛋白(Hb)电泳技术,或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作进一步检查。对检查结果为HbA2降低、升高或临界的,再做血清铁测定。

  经过产前筛查为高风险的受检者,一般需作地贫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为地贫基因的携带者。同时高风险受检者的配偶方亦需进行地贫筛查或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胎儿的产前诊断。

  需要进行胎儿地贫产前诊断的指征为:1、曾生育过重型或中间型α或β地贫患儿的夫妇;2、夫妇双方均为α地贫携带者;3、夫妇一方为α地贫携带者,配偶同时携带α地贫和β地贫基因,4、夫妇双方均为β地贫携带者。

  简介:清远市人民医院临床基因扩增(PCR)实验室是我市首家通过卫生部认证的,在市内首先开展人瘤病毒(HPV)基因分型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黄振勇)

  (1)经血液传播:包括输入来自感染者的血液、血制品及接受针刺、拨牙、查血、预防接种、血液透析等各项医疗检查和其它诊疗活动,因器械消毒不严而引起感染。

  (2)密切接触:已发现感染者的血液、唾液、及分泌物等均含有病毒,故日常生活中的同餐共用食具、共用牙刷、茶杯、接吻、性生活等密切接触也可能造成传播。

  (3)围产期传播:过去称垂直传播,指孕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或在妊娠期发生乙型肝炎,在妊娠、分娩及新生儿时期哺乳、看护等过程中所造成的传播。此种传播方式被公认为是乙肝高发地区的重要传播方式。母血的表面抗原滴度高或e抗原阳性者,婴儿受染率高。

  临床上多数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胃纳差、乏力、腹部不适及右肋部隐痛。小部份人可出现黄疸,关节痛,皮疹和低热,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为隐性感染,仅在化验检查偶然发现。重者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在短时期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约有10-15%发展为慢性,部份还可进而发展成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患病人数之多,感染率之高,足以说明它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应当认真地加以预防,切断各种传染途径,做到:

  C、 加强各种医疗、检查用品的消毒,禁止吸毒、纹身,在剃头、穿耳、修脚的过程中注意用具的清洁。

  D、 避免密切接触病人,对于密切接触病人者,注射乙肝疫苗或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并对病人的生活用品加强消毒处理。

  E、 当夫妻一方或双方是乙肝感染者时,在怀孕生育上一定要慎重,最好请教医生,以免把乙肝病毒传给孩子。

  F、 若母亲为乙肝病人,婴儿出生后要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经注射后才接触母亲,并按常规注射乙肝疫苗。

  G、 为了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目前我们已在儿童中实行了全面的乙肝疫苗预防接种,成人也应该进行注射乙肝疫苗预防。

  L、 对于乙肝患者应当慎用对肝脏损害的四环素、氯霉素、磺胺药、抗痨药等;生活上戒除烟酒;出院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及做病原学检查,以观察远期疗效。

  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同室工作、交谈、一起进餐不会被传染。接吻也不会传染乙肝,除非消化道和口腔有破损。但建议最好采用公筷和分食。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双手都有裂口、有出血。

  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牙膏、剃须刀等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上学、工作,和健康人一样生活。

  乙肝患者可以结婚和生育,但结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时机,最好要在通过治疗将乙肝转为小三阳或单纯乙肝病毒携带者之后。此外,如果是乙肝患者配偶,必须进行“两对半和肝功能等”检查和接种乙肝疫苗。这是唯一可阻隔传染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如果是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如果女方是乙肝大三阳、小三阳患者或者男方乙肝病毒指标阳性,注射疫苗可使95%以上的新生儿免受乙肝父母的垂直传播。

  如果乙肝患者原先病情较重,身体不适,经过正规医院的治疗,获得临床治愈,病情稳定一年以上,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肝功能始终正常,这时也可以结婚生育。

  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阳性,可能传染乙肝病毒。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毒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养。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这样婴儿基本上能避免通过哺乳染上乙肝病毒。但是应该注意:有出血和溃疡都不宜用母乳喂养,且哺乳前母亲的双手应消毒。

  一旦罹患乙肝或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疫苗就失去了作用。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去医院接受药物治疗。

  乙肝病毒是目前所知的第二大致癌因素,仅次于烟草。目前医学界尚无根治乙肝的良方,但乙肝决不是不治之症。

  乙肝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通过治疗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的。寻找“根治”、“彻底转阴”的“秘方”、“偏方”,而不去正规的医院诊治,是延误病情的最常见原因。(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孙洪斌)

  脑梗塞是指在脑动脉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变狭窄,形成血管腔内血栓,堵塞血管,造成血流中断,引起局部脑组织急性缺血性坏塞,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闭塞血管内可见血栓形成或栓子、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炎等。

  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些疾病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少见原因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疾病、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1)脑梗塞发病年龄:60岁以上多见;起病时状态:多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起病后数小时®2-3日内病情有进展加重。

  (2)脑梗塞发病的前驱症状:头昏、眩晕、肢麻或一过性肢体无力等到表现。

  (3)常见症状:突然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囗水;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

  因脑梗塞治疗方案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院前处理的关键是缩短到院时间,及时送至有条件的医院(有急诊CT、神经专科人员、能进行脑血管造影)

  院前处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患者衣领,有假牙者应设法取出,必要时吸痰、清除口腔呕吐物或分泌物);如出现昏迷病人应侧卧位;合理控制血压,但避免血压过低。

  被疑诊患有脑梗塞的患者将进行紧急头部的影像学检查,以帮助鉴别脑中风的类型和找出可能致病的原因。常见的检查有:(1)头部CT扫描:CT检查能帮助鉴别卒中的类型(如缺血性卒中或者出血性卒中)和卒中的严重程度;(2)头部MRI扫描:MRI可提供更加详尽和清晰的脑部影像学图片,进一步明确CT检查是否正确;(3)其他必须的检查有:血液检查、胸片、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检查、脑血管造影等,目的是了解身体其他器官功能情况,以利于查找脑梗塞的病因、选择用药,以及了解身体是否有其他潜在的疾病。

  脑梗塞急性期选择哪种治疗的方式取决三种情况:(1)脑梗塞的类型;(2)是否还有其他临床症状;(3)头部CT检查的结果。

  F、一般综合治疗:控制血压、降颅内压及脑水肿、并发症治疗、早期康复等。

  (1)了解自己的血压: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病后,即应开始非药物治疗或遵医嘱药物治疗,并要持之以恒,及时调整药物;如有高血压病史,应经常测量并控制好血压;

  (2)定期体检: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年一次为宜,了解心脏、血糖、血脂水平,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3)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规律运动、规范作息、劳逸结合、合理膳食等,多吃含蛋白质、纤维素较高的食物、蔬菜和水果等,少吃盐和高脂饮食;

  (4)克服不良习惯:建议戒烟,适度饮酒。(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黄伟雄)

  慢性感染、炎症及肿瘤性疾病所伴有的贫血通常称为慢性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综合征之一。

  (1) 慢性感染所致贫血:凡持续1—2个月以上的感染、炎症常伴有轻至中度贫血。贫血的临床表现常被原发性疾病的症状所掩盖。贫血一般并不严重,多为正细胞正色素型,但重度贫血时可变成小细胞低色素型。如无原发疾病的影响,骨髓象基本正常,骨髓涂片内游离原卟啉增多,以上特点可与缺铁性贫血鉴别。

  (2) 恶性肿瘤所致的贫血:除原发病所引起的症状外,常见的病状是进行性贫血,程度轻重不一。实验室检查与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特征相似。如骨髓受肿瘤浸润,骨髓中可见癌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可减少;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可出现不能原发病解释的栓塞、出血和休克,如伴有溶血性贫血,可出现黄疸。

  (3) 肾性贫血:临床表现除一般贫血症状、体征外,有肾功能衰竭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不高,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正常。骨髓象正常。在肾功衰竭进展、血清肌酐水平重度上升时,骨髓可呈低增生状态,幼红细胞成熟受到明显抑制。

  (4) 肝病性贫血:贫血类型主要为正常细胞或轻度大细胞性,多染性细胞核网织红细胞可轻度增多。骨髓细胞常呈现增生象,主要为大细胞—正幼红细胞性增生。

  (1) 慢性贫血病人无须紧急处理,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比输血更为重要。

  (2) 慢性贫血病人的贫血是缓慢发生的,多数病人已通过代偿能够耐受Hb的降低。 Hb及HCT的高低不是决定是否输血的最好指标,而要以症状为主;无明显贫血症状者可暂不输血。

  (3) 慢性贫血不存在血容量不足的问题,有输血指征者只能输红细胞,无须输全血。

  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治疗,单纯贫血患者,注意观察是否存在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表现;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者,同时应注意防止感染及严重的出血。减少活动,禁止剧烈活动。

  凡怀疑贫血者建议到正规医院血液专科就诊。(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李玉权)

  俗话说:年青屙尿越过墙,老来屙尿湿裤裆。步入晚年,越来越多的老年男性会发现,“方便”时越来越不方便了:夜尿增多,晚上要起床排尿数次,想睡个好觉比登天还难;白天也是尿意频频,甚至有人笑言,一天到晚没忙别的事,就忙着上厕所了;更可怕的是,明明有强烈的尿急感,却一滴尿都排不出来……。

  张伯今年70岁,身体挺好,惟有小便不够通畅,夜尿频。国庆节外甥结婚,他这做舅舅的欣然赴宴。兴奋之余,他开怀畅饮。谁知从当天晚上开始直至第二天下午,张伯尿意频频,就是一滴尿也解不出来。无奈之下,张伯只得到医院去看急诊,经泌尿外科医生导尿后才解除了痛苦。后来,张伯住进了泌尿外科,并作了TURP(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手术,术后恢复顺利,感觉排尿年轻了三、四十岁。 原来,李大伯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饮酒后发生了急性尿潴留。

  说起前列腺增生症,乍一听似乎陌生,但如果说到排尿困难、排尿迟缓甚至尿不出来或者夜尿增多、尿痛时,老年人是再熟悉不过了。

  良性前列腺增生开始于围绕尿道精阜部位的腺体,一般40岁以后,前列腺的体积开始增大,平均每年增加0.4ml。60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1.0ml。当逐渐增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并影响排尿时,临床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俗称前列腺肥大。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为老年男性最常见的疾病。据统计,40-49岁男性出现前列腺增生症症状的占23%。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到80岁以上可达78%-85%。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公认的是年龄增长和有功能的睾丸是发病的基础,两者缺一不可。青少年时期切除睾丸者,前列腺即不发育。上皮和基质的相互影响,催乳素以及各种生长因子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睾酮、双氢睾酮以及雌激素的改变和失去平衡仍然是前列腺增生的重要病因。

  (1) 尿频:是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症状之一,先表现为夜尿次数增多,超过2次以上。有50%-80%的患者伴有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

  (2) 排尿困难:当前列腺增生时,向后尿道突出并压迫后尿道,使其延长、变窄、扭曲,出现一系列的排尿梗阻的表现,如排尿前等待,有时可长达数分钟。尿线变细或分叉。排尿时间延长及排尿费力,分段排尿及尿淋漓不尽。可出现明显尿频,严重的出现尿失禁现象。

  (3) 急性尿潴留: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在受凉、饮酒、憋尿等刺激时可突然出现小便不能自解的现象。大量小便潴留膀胱内,患者出现下腹部胀痛。

  (4) 血尿:由于前列腺增生,其表面血管扩张以及尿路感染,均易引起出血,出现血尿。

  (5) 膀胱结石:由于排尿不通畅,尿液中的小结晶易在膀胱内停留,成为核心形成结石。其发生率可达10%以上。

  (6) 尿路感染:排尿不通畅,尤其是膀胱内有大量残留小便时,容易引起膀胱感染,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发热,同时排尿困难的症状加重。

  (7) 肾功能损害:长期排尿困难,膀胱内残留小便,膀胱逼尿肌失去代偿功能,可以引起膀胱内的小便先盛赞反流,损害肾组织,最终导致尿毒症。一般50岁以上营养状况良好的男性,易患前列腺增生症。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有资料显示城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50岁以上的男性,出现夜尿增多(2次/晚以上),并且有排尿前等待现象,尿线变细或分叉,排尿时间延长,排尿费力时,应考虑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可能,需到医院检查。

  (3)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正常≤4ng/ml。如果10ng/ml,有发生前列腺癌的可能。

  目前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药物治疗:适合轻、中度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虽然单纯药物治疗可能会暂时改善BPH病人上述的不适症状,但若不注意或不能防止临床进展所带来的不可逆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BPH的治疗不仅是改善症状这么简单,关注并进而阻止其临床进展、预防远期并发症是BPH治疗决策的重要目标。

  药物治疗BPH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惟有手术切除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类,开放性手术:包括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经耻骨后前列腺切除术和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创伤大、出血多、痛苦大、恢复慢。微创手术:方法很多,近年来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经尿道前列腺气化切除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经尿道激光前列腺剜除术,其特点是患者痛苦小、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前列腺增生的手术征:①反复尿潴留(至少在一次拔管后不能排尿或两次尿潴留);②反复血尿,5α-还原酶抑制剂治疗无效;③反复泌尿系感染;④膀胱结石;⑤继发性上尿路积水(伴或不伴肾功能损害),良性前列腺患者合并膀胱大憩室、腹股沟疝、严重的痔疮或脱肛,临床判断不解除下尿路梗阻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者,应当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简称TURP)是腔道泌尿外科一项最常用的成熟技术,被公认为外科治疗BPH的“金标准”,在技术条件良好的医院,TURP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众多患者和外科医生首选的“无需开刀”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需要麻醉下经尿道插入电切镜,经过尿道到达前列腺部位,在直视下切除前列腺增生部分,目的是切除导致尿路梗阻的前列腺增生的腺体,恢复排尿通畅。这种手术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开放性伤口,医生看得清楚,切除比较彻底,出血少,一般不需要输血,并且恢复较快,安全性高。因此这种手术的适应症也随之扩大,使高龄、病重的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来减轻病痛,解除前列腺疾患,为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的前列腺患者带来了福音。

  目前清远市人民医院即将引进新一代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电切手术系统(TURP-is),它可谓是“在生理盐水中进一步完善的TURP技术”:以生理盐水作为手术冲洗介质,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普通TURP可能并发的低渗性水中毒电切综合征危险,且止血效果更好,组织穿透副损伤更小,尿道膀胱刺激征更轻,手术一般在一小时左右完成,术后一般3~5天即可拔除尿管,具有切除彻底、病人痛苦小、安全性高、康复快、疗效卓越等优点。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使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生活“畅通无阻”,令男人不难。

  皮肤瘀斑或紫癜是皮下出血的表现。开始颜色较红,久之变紫或变黄。有些人稍微一碰擦,局部皮肤就会出现一块瘀斑,有的人即使没有碰撞,皮肤也出现瘀斑。这种现象在临床上多见,尤其是妇女。经多方面检查无其他异常发现,叫“单纯性紫癜”,有时为某种出血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值得注意。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病例。

  小周半年前开始反复出现皮肤瘀斑、瘀点,稍微一碰擦,局部皮肤就会出现一块瘀斑,有时候即使没有碰撞,皮肤也出现瘀斑,严重时还伴有牙龈出血,鼻出血,小周这半年来整日为这个问题担忧而不敢剧烈活动,不敢到人多的地方、怕别人碰撞……后来到了清远市人民医院就诊,化验血小板明显减低,结合骨髓检查才知道原来自己得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减少,引起皮肤、粘膜出血,严重者内脏亦有出血。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自发性的皮肤瘀点、瘀斑,粘膜和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及出血时间延长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慢性型较常见,女性为男性的3 ~4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被阐明,多认为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小周经正规治疗血小板有所上升,皮肤瘀斑也逐渐消退,病情稳定,现在定期在血液内科门诊复诊,跟正常人一样上班生活。

  张先生最近搬进了他的新房,用上了新的床被,本应是高兴的事,可是张先生却愁眉苦脸,心情烦闷,原来张先生搬进新房没多久后就发现自己双下肢突然多了一些红色的皮肤瘀斑,因为不痛不痒,一开始时也没怎么重视,可是这几天双下肢的皮肤瘀斑却越来越多,于是就到医院皮肤科诊治,化验血常规正常,医生告诉张先生,你患了“过敏性紫癜”,张先生很诧异,怎么好好突然就得了个“过敏性紫癜”呢?

  过敏性紫癜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毛细血管壁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复杂,与变态反应有关。常见的致敏原有药物、食物;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感染;昆虫毒素等。而张先生可能跟刚刚搬进新房,接触了新的床被,对新床被过敏。

  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好发于春秋季节。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和粘膜出血,常伴有腹痛、便血、关节肿痛或肾脏病变等。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临床上分为五型:

  皮肤紫癜型 最常见,表现为不同大小的皮肤瘀点、紫癜与红斑,微有痒感,以四肢尤以下肢伸侧、关节附近为多。对称分布,分批出现,高于皮肤表面,常融合成片。部分患者可伴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多形性红斑等。紫癜可在数日内逐渐消退,但可反复出现。

  腹型 多见于儿童,在紫癜出现前或之后呈发作性腹部绞痛,伴有恶心、呕吐、便血,但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可诱发肠套叠、肠坏死等。

  关节型 多发生于膝、踝、肘、腕等关节,可有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可呈游走性,有积液。愈后不留后遗症。

  肾型 多见于儿童,可在皮肤紫癜出现之前或之后1~2周,出现肉眼或镜下血尿、蛋白尿、管型。常有水肿、血压升高等症状。轻者表现为局灶性肾炎,多在数周内恢复,但易复发。也有的转为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甚至很快发生肾功能衰竭。

  2.抗过敏疗法,可选用抗组胺药物,病情严重者,如腹型及关节型紫癜,可用皮质激素,肾型紫癜加用免疫抑制剂等;

  3.对症治疗,发热及关节疼痛者,可用解热镇痛剂如布洛芬、贝诺酯等,出血多者可多次少量输血,应用维生素C、钙剂等,可降低血管通透性及制止血液渗出;要避开过敏源,再经过系统治疗就可以好了。

  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些人血中血小板低于正常。因血小板是血液凝固机制中最重要因子之一,减少了就容易出血。减少得越多,出血机会也越多。多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中产生血小板障碍)、白血病(骨髓被白血病细胞充塞,影响血小板生成)、服用某种药物、严重感染、巨脾引起脾功能亢进等。

  2.毛细血管病变:由于毛细血管受损,血液易从毛细血管漏出到皮下引起紫癜,最常见的为过敏性紫癜,可因服用某种药物、食物或吸入某种物质所引起。这种紫癜分布多有双侧对称性的特征。

  3.凝血障碍:人体内有10余种凝血因子,任何一种因子缺乏,均可引起出血。如Ⅷ因子缺乏见于甲种血友病;肝脏疾病可引起凝血酶原的减少,所以严重肝脏疾病多有皮下出血。

  反复出现皮肤瘀斑可能为血小板减少、毛细血管病变及凝血障碍,必须到血液科做全面检查,千万不要忽视!(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李玉权)

  唐氏综合症是一种因21号常染色体多了一条(完全型三体、易位型三体或嵌合型三体)而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因此又称21三体综合征或先天愚型,属常染色体畸变,是人类发现最早、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畸变疾病,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唐氏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唐氏综合症包含一系列的遗传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21对染色体的三体现象, 临床表现包括:智能落后 、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愚型面容、皮纹特点、寿命较短、伴发畸形等,具体如下:

  (1)智能落后:明显智力障碍是本症最严重和突出的表现,所有患儿精神发育迟缓,均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智商很少超过60。

  (2)生长发育迟缓(Development delays ):骨龄落后,出牙迟,出牙顺序不正常。   四肢短,身材矮小,身高体重低于正常。体格发育动作发育迟缓,运动机能落后,坐、立、走均较正常小儿晚。

  (3)先天愚型面容(Characteristic faces):眼距宽,鼻梁低平。眼裂小,眼外侧上斜,有内眦赘皮。囗半张,硬腭窄小,舌常伸出囗外,流涎多。外耳小或耳廓畸形。肌张力低下:四肢关节柔软,可任意攀翻,腹膨隆,脐疝。四肢异常,四肢短,手指短粗。

  (4)皮纹特点 (Dermatoglyph) :50%以上有通贯掌。正常人占5-8%。手掌三叉点t移向掌心、atd角增大。正常人约41度,患儿58度。第5指只有一条指褶纹。

  (5)寿命较短:唐氏综合症患者人寿命较短,平均寿命仅为16.2岁50%的患儿在5岁前死亡,8%活过40岁仅2.6%活过50岁。

  (6)伴发畸形:50%伴先天性心脏病、其次为消化道畸形(主要为十二指肠狭窄)。性发育迟缓,男孩无生育能力,女孩少数可生育。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先天性甲低(约6%)、急白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10~30倍。如存活至成人期,则常在30岁以后出现早老性痴呆症状。

  唐氏综合症的发生机制多为由于母体或外界因素引起卵细胞减数分裂异常,21号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或易位而造成,相关原因如下

  (3)疾病影响(母亲妊娠期病毒感染、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慢性甲状腺炎)。

  标准型(有一条额外的21号染色体)易位型(罗伯逊易位:患儿约半数为遗传性)、嵌合体型,嵌合型的临床表现差异悬殊,视正常细胞株所占的百分比而定,可以从接近正常到典型表型。

  (1)年龄35岁以上的孕妇或血清学筛查高风险值者、妊娠相关蛋白含量异常者。

  (6)早孕期病毒感染,发烧,用药,接触毒物及射线)原发闭经及继发闭经者。

  (8)曾因母儿血型不合发生过新生儿溶血症导致婴儿死亡及核黄疸后遗症者。

  产前筛查是应用有效的检查方法发现异常儿,提高检出率,确定可能有先天异常的胎儿,采取必要的产前诊断措施,从而实现优生的有效途径

  超声检查在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中占有重要地位。11~13孕测量颈部半透明厚度,它的厚度与胎儿DS缺陷正相关,NT≥2.5mm需行产前诊断。孕18-24周是筛查严重畸形、终止妊娠最佳时机,B超几乎可见到所有器官,对胎儿进行解剖学筛查,主要检查结构畸形

  2.1孕早期筛查:新的筛查方法是在孕早期(9~13+6周),检测孕血中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PAPPA和β-hcG。妊娠早期由于能尽早发现患儿 ,终止妊娠 ,减轻妊娠中期引产的痛苦。

  2.2孕中期筛查:采用在孕中期(怀孕14~20+6周),筛查所有孕妇血中AFP和FreehCGβ水平,。

  由于单独血清学筛查或超声检查唐氏综合征检出的阳性率低,因此,联合血清学及超声 检查可提高检出率,降低假阳性率。

  我院目前开展唐氏综合症血清学筛查及超声筛查,发现高危人群,筛查阳性孕妇,建议进一步进行有创性产前诊断,如羊膜腔穿刺、脐带血穿刺、绒毛取样等,行细胞染色体检查,及时发现唐氏综合症患儿,及时终止妊娠。

  (2)羊膜腔穿刺是在超声仪的引导下,经腹部穿刺羊膜腔收集羊水的孕中期诊断方法;抽出20 ml羊水,进行细胞培养后作染色体核型分析。通常在孕18^-20周进行,羊膜腔穿刺成功率高,安全可靠,故大多数孕妇能够接受。

  (4)与羊膜腔穿刺方法相比较,可早期诊断胎儿异常,但绒毛取样的缺点是技术难度大,染色体形态不太理想,还要注意避免所取的绒毛组织被母体组织和外源DNA污染和双胎妊娠中受另一胎儿组织污染而引起产前诊断的错误。

  (6)经腹穿刺胎儿脐血,培养48^72小时后制片;此法能校正羊水,绒毛细胞培养出现的假嵌合体,结果准确可靠,但其主要并发症是采血部位出血(30%),胎儿心动过缓,多为一过性的,自然流产发生率0.5%一1.5%。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长期耐心训练与教育为主。对症治疗主要是注意预防感染,矫治畸形。由于严重先天畸形,易受感染,平均寿命短,存活者有中到重度发育落后,多在6岁以后才能成句说话。智商低。如存活至成人期,则常在30岁以后出现早老性痴呆症状,白血病发病率高。建议所有孕妇开展产前筛查,高危人群及时进行有创性产前诊断,防止唐氏儿的出生。(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谭卫荷)

  小红身材丰满,尤其是腰臀部圆润,是典型的“丰乳肥臀好生养”的福相。但没想到求子两年不见成功,肚皮就是不见动静。阿芳夫妻双双来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阿芳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这是她两年来不孕的罪魁祸首。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已婚青年妇女不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一种以卵泡发育障碍、胰岛素抵抗和雄激素过多为其特征性改变的,病因复杂的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一般以年轻女性居多,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除肥胖和体重增加外,常伴有月经稀发、闭经、多毛和不孕等表现。这种疾病属于内分泌紊乱,而不是器质性疾病,通过服用药物可以使症状得到缓解。不过更重要的是应该注意保持体育锻炼、降低体重、适当控制饮食,适时地排解压力,调整心态。

  目前PCOS 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PCOS 是代谢与内分泌紊乱的疾病,涉及内分泌、代谢、遗传、免疫等诸多因素,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与PCOS 的发病密切相关,多数患者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糖耐量异常和Ⅱ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增高。

  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在B超检查下,可见到卵巢内许多小卵泡在卵巢的周边呈现特殊的车轮状排列。除卵巢呈典型的多囊性特征外,还会合并无月经或月经异常、高雄素症状及肥胖等临床表现,在多囊卵巢综合症的患者中,约有40%-60%的女性有肥胖现象,50%-90%有多毛症,而其中的55%-75%患者会遭遇不孕的问题。

  在具有正常月经的妇女当中也有20%左右会出现多囊卵巢,但偶尔会被一般医师误以为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因此卵巢的多囊改变虽然是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依据之一,但并不适合用来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

  PCOS 的助孕措施包括体重控制、周期调整、促排卵治疗、纠正胰岛素抵抗、手术治疗以及辅助生殖技术等。助孕方案个体化选择尤为重要。可以说,一人有一种治疗方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排卵妇女的肥胖、高LH 水平、胰岛素抵抗与妊娠率呈负相关,且流产率增高。因此,在促排卵前期减肥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得到重视。

  一经诊断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生会建议口服避孕药。在这里,避孕药可不是用来避孕的哦!女儿十几岁就吃避孕药,很多母亲感到难以接受,担心会影响女儿的身体,影响今后的生育。其实恰恰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抑制雄激素的分泌,调整病人的性激素水平,为病人今后的怀孕铺好路。

  患者在口服避孕药的同时要监测雄激素水平,待到雄激素水平降到正常,症状有所改善了,才进行促排卵的治疗,促排卵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服药期间,应采用B超监测排卵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有些病人或游医盲目用药,容易导致卵巢过度刺激,严重的话可能会危及生命。而且乱用促排卵药物,容易导致卵巢功能过早衰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开始于1935 年,当时发现活检卵巢后可出现排卵。1961年促排卵药物克罗米酚出现以前,卵巢楔形切除一直是不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唯一治疗方法。促排卵药物出现后,楔形切除的采用减少,目前更逐渐被腹腔镜手术所取代。后者主要是腹腔镜下电灼术、多点穿刺术等。

  总之,科学日新月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一旦患病,也不用着急,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切勿误信游医,延误治疗。(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邱佩嫦)

  肾结石指发生于肾盏、肾盂及肾盂与输尿管连接部的结石。多数位于肾盂肾盏内,肾实质结石少见。平片显示肾区有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钝三角形致密影,密度高而均匀。边缘多光滑,但也有不光滑呈桑椹状。肾是泌尿系形成结石的主要部位,其他任何部位的结石都可以原发于肾脏,输尿管结石几乎均来自肾脏,而且肾结石比其他任何部位结石更易直接损伤肾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根据结石成分的不同,肾结石可分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尿酸盐)结石、磷酸铵镁结石、胱氨酸结石及嘌呤结石六类。

  肾结石是尿石症的一种,多在炎热的夏天形成,因为夏天大量出汗,甚至体内脱水,使排尿减少,再加之夏季暴露于阳光下时间长,紫外线照射皮肤有助于体内维生素D和维生素A合成增多,维生素D和维生素A可促进小肠吸收钙离子,尿液中排泄钙增多,尿内结石物质易产生结晶核,从而形成结石。冬季天气寒冷,人的尿量增多,已形成的小结石被尿液冲刷,向下移动,此时引起肾绞痛症状。所以,肾结石常为“夏季形成冬季发病”。

  1、临床表现个别差异很大,决定于结石的病因、成份、大小、数目、位置、活动度、

  有无梗阻感染以及肾实质病理损害的程度。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严重的可发生无尿、肾功能衰竭、中毒性休克以及死亡。

  2、结石嵌顿在肾盂输尿管交界部或输尿管内下降时,可出现肾绞痛,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刀割样疼痛,疼痛剧烈难忍,病人辗转不安,疼痛从腰部或侧腹部向下放射至膀胱区,外及大腿内侧,有时有大汗、恶心呕吐。

  3、由于结石对粘膜损伤较重,故常有肉眼血尿。疼痛和血尿常在病人活动较多时诱发。结石并发感染时,尿中出现脓细胞,有尿频、尿痛症状。

  4、当继发急性肾盂肾炎或肾积脓时,可有发热、畏寒、寒颤等全身症状。双侧上尿路结石或肾结石完全梗阻时,可导致无尿。

  正常人尿液中的一些溶解物质,因各种原因造成沉淀,潴留于肾内,并持续生长,便可形成结石。肾结石多发生在中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肾结石可能长期存在而无症状,特别是较大的结石。较小的结石活动范围大,当小结石进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输尿管时,引起输尿管剧烈的蠕动,以促使结石排出,于是出现绞痛和血尿。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分为钝痛和绞痛。40%—50%的病人都有间隙发作的疼痛史。疼痛常位于腰部和腹部,多数呈阵发性,亦可为持续疼痛。有的疼痛可能仅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活动或劳动可促使疼痛发作或加重。肾结石绞痛呈严重刀割样痛,常突然发作,疼痛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或股内侧,女性则放射至。肾绞痛发作时,患者呈急性病容,蜷曲在床,两手紧压腹部或腰部,甚至在床上翻滚,不已。发作常持续数小时,亦可数分钟即缓解。肾绞痛严重时,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脉细而速,甚至血压下降,呈虚脱状态,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绞痛发作时,尿量减少,绞痛缓解后,可有多尿现象。

  血尿是肾结石的另一主要症状。疼痛时,往往伴发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以后者居多,大量肉眼血尿并不多见,体力活动后血尿可加重。肾结石患者尿中可排出沙石,特别在疼痛和血尿发作时,尿内混有沙粒或小结石。结石通过尿道时,发生阻塞或刺痛。肾结石的常见并发症是梗阻和感染,不少病例因尿路感染症状就医。梗阻则可引起肾积水,出现上腹部或腰部肿块。

  肾结石形成主要原因就是饮食。它是由饮食中可形成结石的有关成分摄入过多引起的。再细一点解释是:

  草酸积存过多。体内草酸的大量积存,是导致肾尿结石的因素之一。如菠菜、豆类、葡萄、可可、茶叶、桔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笋等这些人们普遍爱吃的东西,正是含草酸较高的食物。医生通过研究发现:200克菠菜中,含草酸725.6毫克,如果一人一次将200克菠菜全部吃掉,食后8小时,检查尿中草酸排泄量为20~25毫克,相当于正常人24小时排出的草酸平均总量。

  嘌呤代谢失常。动物内脏、海产食品、花生、豆角、菠菜等,均含有较多的嘌呤成分。嘌呤进入体内后,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尿酸可促使尿中草酸盐沉淀。如果,一次过多地食用了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嘌呤的代谢又失常,草酸盐便在尿中沉积而形成尿结石。

  脂肪摄取太多。各种动物的肉类,尤其是肥猪肉,都是脂肪多的食品。多吃了体内脂肪必然增高,脂肪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因而引起对草酸盐的吸收增多,如果一旦出现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尿量少,肾结石很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所以,医生们常讲,为了预防得结石病,热天要多喝点水,吃了油水多的食物时,也要多喝点水,以促进排尿畅通,稀释尿液成分,就减少了得结石的危险。

  糖分增高。糖是人体的重要养分,要经常适量增补,但一下子增加太多,尤其是乳糖,也会使结石形成创造条件。专家们发现:不论正常人或结石病人,在食用100克蔗糖后,过2小时去检查他们的尿,发现尿中的钙和草酸浓度均上升,若是服用乳糖,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更可能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的积存而形成尿结石。

  蛋白质过量。对肾结石成分进行化验分析,发现结石中的草酸钙占87.5%。这么大比重的草酸钙的来源就是因为蛋白质里除含有草酸的原料——甘氨酸、羟脯氨酸之外,蛋白质还能促进肠道功能对钙的吸收。如果经常过量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便使肾脏和尿中的钙、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肾脏功能把多余的钙、草酸、尿酸排出体外,这样,得肾脏结石、输尿管结石症的条件就形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肾结石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此。

  2.排石治疗:结石直径1.0厘米,肾功能好,无合并感染,病程短,能活动的患者选用。

  3.溶石治疗:服用药物,大量饮水,调节尿液ph值,控制饮食种类等方法。适合于尿酸盐及胱氨酸结石。

  6.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病情选用肾盂切开取石术,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肾造瘘术和体外肾切开取石术等。

  1.对症治疗:解痉、止痛、补液、抗炎、中药治疗。 2.排石治疗:结石直径1.0cm,肾功能好,无合并感染,病程短,能活动的患者选用。 3.溶石治疗:服用药物,大量饮水,调节尿液pH值,控制饮食种类等方法。适合于尿酸盐及胱氨酸结石。 4.体外震波碎石术。 5.经皮肾镜取石,碎石术。 6.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病情选用肾盂切开取石术,肾实质切开取石术,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肾造瘘术和体外肾切开取石术等。

  肾结石的治疗,只有碎、溶、排、防四结合,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肾结石的治疗在没有体外碎石出现之前,对于一些比较疑难的病例,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解决,然而手术对于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加重了机体的损伤,特别是对一些肾功能尚好的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疤痕是结石生成的良好温床。手术中产生的一些缝合线头JBO竞博,也易结石生成。虽然手术取石有这样那样的种种弊端,但是对一些肾功能不好,或有急性梗阻或化脓性感染者,手术又是挽救生命不可替代的方法。手术取石很多时候又无法一次取净。

  肾结石目前主要的治疗有中药、碎石、手术三种方式,这些方法中,中药治疗是最安全的,中医排毒疗法能够改变人体的内在环境,排除血液内产生结石的有毒物质,去除其产生结石的物质基础。较大结石能使之溶化、破碎变小而排出体外。清除体内毒素后,由于净化了机体内环境,有效的防止了结石的再次发生和出现。

  你是否也有肾结石的问题?该如何预防呢?最要紧的是多喝水,并且定期追踪;如果要靠药物作长期预防的话,最好先找医师分析要究竟是那种结石、成分是什么,适用药物皆不同。

  医师解释,因为每种结石都有高危险因子,也就是有的药用得不对的话,反而造成体内结石成分在尿液中沉淀增加,反之,如果对症下药,就可以达到降低危险因子,化解尿液中结石成分的沉淀。

  举例来说,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草酸和钙结合后在尿液中沉淀下来就形成结石,这时最简单的化解方法就是拿柠檬酸来和草酸竞争,活性大的柠檬酸先和钙结合后就不会形成沉淀,接着再以镁或钾来和钙竞争,镁或钾和草酸结合也不会沉淀或结晶。换句话说,药物中只要增加体内尿液中柠檬酸和镁、钾这些成分,就可以用来预防肾结石产生。

  而维生素B6是最经济的一种药物,它可以促使柠檬酸在尿液中与钙结合,减少草酸钙结晶的机会,可以用来预防草酸钙结石。氧化镁本来是消化药、软便剂,也可用来预防草酸钙结石。不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镁本身也是发炎结石的成分,因此有发炎的尿液就不大适合使用。

  另外一种药物成份是柠檬酸钾,它是目前最常用预防结石的药物,从过去的研究,发现尿中的酸碱值和柠檬酸值与尿路结石的形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在酸性尿液中(pH值小于5、5),尿酸的溶解度极低,容易造成尿酸结石:相反的,在碱性尿液中(pH值大于7),则磷酸钙或磷酸表镁结石极易形成。这可从19─63%的尿路结石病人,其尿中柠檬酸低于正常值,被视为形成尿石的原因之一得到证实。由于柠檬酸钾可提供大量的柠檬酸和提升尿中的pH值,所以对于尿酸结石,低柠檬酸钙结石症和肾小管中毒症引起的钙结石症有非常突出治疗效果。

  柠檬酸钾不只有上述功能,它还会造成尿中的钾离子升高和氨离子的降低。这是由于柠檬酸钾不但补充了柠檬酸,而且也补充了钾的缘故。但因为钾在体内的代谢很快,血中钾含量并无变化,所以对身体影响不大。后者则反映出柠檬酸钾确实碱化了尿液而使酸性的氨离子降了下来。

  而从每日总尿量、草酸、磷酸盐、钠、镁、硫酸盐和尿酸等方面的观察发现,也并不受服用柠檬酸钾影响。通常有尿酸结石的病人,通常其尿中pH值都小于5、5,在用了柠檬酸钾以后,平均ph值可上升,且近九成的病人不再复发。至于低柠檬酸结石症适合以柠檬酸钾治疗,所有病人都会减少尿石形成,完全不复发的病高达九成五。对于肾小管酸血症并尿石症的病人,几乎所有病人都减少尿石形成,有近六成的病患有缓解症状的效果。

  除了柠檬酸钾之外,预防尿路结石的药物还有降尿酸药Allopurinol,不但可治疗尿路结石也可预防高尿酸钙结石。对于有纯尿酸结石或高尿酸钙结石患者,每天服用200至300毫克的Allopurinol,大都能降低尿中的尿酸至正常范围,如有必要,还可增加剂量至600毫克。

  不过,即使Allopurinol是非常安全的药物,医师提醒您,副作用偶尔还是会发生,诸如皮肤疹、肾功能不良、药物性肝炎和粒状白血球过多症等等,甚至造成Xanthine结石,万一出现这些症状时,必须停药观察。

  另外,利尿剂Thiazide也可预防尿路结石。由于利尿剂能抑制小肠吸收过多的钙,还会增加肾脏对钙的再吸收能力,降低尿中钙含量,所以肾性高尿钙症和吸收性高尿钙症患者最适合此种药物治疗。尤其是有高血压,并复发性结石钙病人,利尿剂的治疗尤佳。相反地,原发性副甲状腺亢进症和肾小管酸血症则绝对禁忌服用利尿剂。

  医师指出,病患在服用利尿剂治疗期间,约10%的病人有疲倦、全身乏力、嗜睡,甚至有精神过份激动的副作用,这可能是缺少钾所引起的,只要补充钾就可避免。如果有皮肤疹,严重头痛和晕眩、忧郁症、丧失或胰脏炎,则需要停止服药。少数病人因长期服用Thiazide,尿中的镁、锌分泌增加,引起血中镁、锌值降低,但大都还是在正常范围之内。不过,如果在定期血液检查中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倒可以给予镁、锌补充物。如果在处方Thiazide时,能从较少的剂量开始(如25毫克,口服两次),则前述大部分的副作用将不会发生。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尿道结石和膀胱结石。肾结石是由草酸钙组成的化学物质,可引起肾绞痛。目前,医生建议采用减少饮食中钙摄入量的方法来预防肾结石的复发。

  1、尿酸结石应采用低嘌呤饮食,膀胱酸结石应采用低蛋氨酸饮食。水果、蔬菜能使尿液转为碱性,对防止尿酸和胱氨酸结石较好,肉类食物使尿呈酸性,对防止感染结石较好。

  2、对磷酸结石采用低钙、低磷饮食,含钙肾结石宜避免高钙、高盐、高草酸、高动物蛋白、高动物脂肪及高糖饮食。

  3、采用高纤维饮食,一般认为患者有肾结石的病人最好能少吃盐和动物性蛋白,坚持大量饮水,保持尿量在2000~3000毫升/天,这样不但起到预防肾结石复发的作用,还能保证钙摄入量,对身体其它方面都有好处。

  (1)大量饮水。水有利尿作用,大量饮水则能增加尿量,稀释尿内固体盐类浓度,防止尿盐继续沉积于结石上使之增大;同时,大量尿液的分泌刺激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壁平滑肌蠕动增多,促使结石排出。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尿结石患者每天饮水(茶)若能产生2500毫升以上尿量,就能明显提高排石疗效。

  (2)磷酸盐结石,每天口服正磷酸盐1.5~2.0克,则有抑制肠道吸收钙、降低尿钙浓度、溶解已形成结石中钙,使肾结石缩小易于排出的疗效。

  (3)肾结石发生肾绞痛时,应用结晶盐酸普鲁卡因600毫克,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静脉点滴注射、肌肉注射阿托品或等,止痛利尿效果都很好;在进行以上治疗的同时,尚需加用抗尿路感染药物——直至疼痛消失后三天,以防继发肾内感染;每次发作后,要进行一次B超复查,观察结石位置变化、是否发生梗阻、有无肾积水,以便根据新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改变治疗方案。

  (4)疼痛间歇期,每天定时服用东莨菪碱、黄体酮、阿托品等解痉药物,以增加肾盂和输尿管壁可扩张程度,提高结石排出率。

  肾结石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饮食。关键是饮食中可形成结石的有关成分摄入过多引起的。

  在日常生活中,患有肾结石的人应注意多饮水、多运动,这对结石的排出有很大帮助。应限制肉类的摄入量,特别是动物内脏;肾结石在治疗期间应该注意少吃牛肉、羊肉;少吃富含维生素C类的食品,因为维生素C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会生成草酸,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少吃食盐和含有草酸盐的蔬菜:因为草酸盐会与体内的钙结合,形成草酸钙而沉积为结石。绿色蔬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盐,尤以菠菜中的含量最高。草酸积存过多是导致肾结石的因素之一。如菠菜、豆类、葡萄、可可、茶叶、橘子、番茄、土豆、李子、竹笋等食品都是含草酸较高的食物。研究发现,200克菠菜中,含草酸725.6毫克,如果一人一次将200克菠菜全部吃掉,8小时之后,尿液中草酸排泄量为20至25毫克,相当于正常人24小时排出的草酸平均总量。其次,嘌呤代谢失常、脂肪摄取太多、糖分增高、蛋白质过量等,都是诱发肾结石发病的主要原因。

  在日常饮食中,不能因为某种食物好吃、营养价值高就单一地吃“死食”,必须注意食物的搭配。即使检查出身体缺乏某种营养素需要某种食物来补充时,也不宜一次大量进食,因为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是有限的。即便不患肾结石病,也对健康不利。

  另外,喝水太少也是发生肾结石的主要诱因。特别是在气候炎热的季节运动、出汗后更应多饮水,以避免尿液过分浓缩,防止尿中晶体沉积。虽然果汁、汤和牛奶都能作为辅助饮料,但是清水仍然是补充身体水分最好的选择。

  肾结石患者临睡前不能喝牛奶,这是由于牛奶中含钙较多,而肾结石中大部分含有钙盐。结石形成的最危险因素是钙在尿中浓度短时间突然增高。饮牛奶后2至3小时,正是钙通过肾脏排除的高峰,如此时正处于睡眠状态,尿液浓缩,钙通过肾脏较多,更加重结石的形成。

  日常生活中,细菌感染性疾病十分常见,譬如: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尿道炎、腹泻等等,在治疗此类病患时,抗菌药物的作用举足轻重。抗菌药物指的是微生物代谢产生或人工化学合成的具有抑菌或杀菌活性的一类物质,例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等等,它与平常我们所说的抗生素,消炎药有一定区别。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中的一类,它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消炎药指的是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的一类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随着抗菌药物的使用愈来愈广泛,细菌耐药性日渐显露且日益严重。

  2010年,一种对目前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的超级细菌的出现,一度引起世界的恐慌,而这正是抗菌药物滥用的后果。

  2011年4月7日,第62个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可见,细菌耐药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时刻。

  何谓细菌耐药,通俗说,就是指细菌可以抵御抗菌药物的抑制或杀灭。为什么细菌会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呢?我们认为:

  1、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是细菌在自然界进化的必然结果。在自然界,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细菌也不例外,在与抗菌药物斗争的漫长岁月中细菌会通过自我改变,如基因突变等,来适应抗菌要物的存在,来抵抗抗菌药物的袭击,这是必然规律。

  2、细菌耐药性的日益增强是人类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必然后果。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是指:

  3、不该用时候的却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只是针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而对于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等,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4、该用时候的却不规范。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剂量和疗程的控制等方面。譬如:本来可以使用低级别的抗菌药物却盲目选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细菌基因突变的频率。特别是高级的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会筛选出耐药性强的细菌,从而使这些耐药性强的细菌自然界广泛分布。研究表明,抗菌药物使用愈多的地区,抗菌药物选择压力愈大,细菌耐药性愈强。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通过研发新型的抗菌药物,就可以解决细菌耐药的问题了,然而并非如此,在制药领域,人们往往用两个“10”来描述研发新的抗生素所需要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就是说花费10年和10亿美元才可以研发一种新的抗菌药物,但是当一种新的抗菌药物诞生后,由于不合理使用,细菌对这种新型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速度,只需要短短的2年甚至几个月时间。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抗菌药物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正逐渐弱化。面对细菌感染性疾病,医生由昔日的胸有成竹变成如今的束手无策。耐药细菌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的出现,不仅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增加了医疗费用,而且更严重的是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有学者警惕说,如果不重视细菌耐药性问题,不采取相应措施,后抗生素年代(对细菌没有有效抗菌药物的年代)的到来并非危言耸听。

  我国是细菌耐药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喹诺酮类抗菌药为例,在我国,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达60%,而在美国这一耐药率仅为10%左右,在欧洲为20%~30%。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关的应对措施,譬如:通过建立耐药监测网,监控细菌耐药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最近,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望于今年7月出台,根据新办法,抗菌药物临床用药品种将被大幅限制。政府的一系列策略将有助于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延缓细菌耐药,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我们应清晰认识到抗菌药物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救人,但不合理使用可以给人带来很多副作用,例如过敏反应、损害人体器官、菌群失调、耐药性等,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为此,每个人都应树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A、不随便服用抗菌药物。身体不舒服时最好到正规医疗机构,经过医生的诊断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细菌感染性疾病和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血清降钙素原(PCT)含量可以作为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PCT含量水平来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得到了愈来愈多学者的认可。

  B、不盲目使用高级的抗菌药物。高级的抗菌药物抗菌效果固然较强,但起副作用也同样较大,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也容易筛选出耐药性强的细菌。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按照低级到高级原则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C、不擅自改变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间隔或剂量。对于某些抗菌药物,例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必须严格遵循服药的时间间隔。对于喹诺酮类等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来说,剂量的控制尤为关键,否则,细菌不但不能有效抑制或杀灭,反而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总之,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会个人都应该高度重视,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应该同努力来保护这种人类宝贵的资源---抗菌药物。(供稿:清远市人民医院  李介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