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汪梅先先生种下的小儿神经医学大树JBO竞博枝繁叶茂

发布日期:2024-01-17  来源:

  JBO竞博99岁的汪梅先先生尽管行动不便,但思维清晰。谈到她工作数十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梅先先生一字一句地说:“新华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自己建设的综合性医院。”

  汪梅先先生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小儿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于上世纪70年代创建新华医院儿神经内科专业。

  1958年,上海新华医院建立,服务上海东北区域的民众。来自上海各家著名医院的专家们,为这家全新的医院谋划和奋斗。新华医院早在筹建的时候,就被确定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所在地。

  汪梅先先生是当年怀揣事业热情、投身新华医院的医学专家之一。最初,她的专业是成人神经内科。随着到新华医院寻求救治的儿童神经疾病患者越来越多,新华医院决定开设儿童神经内科专业,此时,汪先生主动承担起创立新学科的任务,开始了她创建专业学科和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终身事业。

  业界常常提起的“北左南汪”,“左”指的是我国小儿神经学科的创始人左启华教授,“汪”就是培养了大批小儿神经学人才的汪梅先先生。在汪先生努力下,新华医院不仅在小儿神经疾病的诊治上开拓创新,还成为了小儿神经学医学人才的摇篮。

  “3岁幼儿,脑梗……”新华医院儿神经内科副主任何大可接到一个电话,匆匆赶去处理。

  由于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如今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脑炎、热性惊厥等,在诊断和治疗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像自身免疫性脑炎等相对疑难的疾病通过合理的治疗,也可以获得可以预测的效果。今天的新华医院儿神经内科每年接诊患儿近7万人次,出院患儿2000多人,有一半的患儿是从外地赶来寻求帮助,新华医院儿神经内科是这些患儿家庭的希望。

  汪梅先1925年出生于一户殷实的家庭,和当时上海类似家庭里性格独立的女孩子一样,汪梅先报考了震旦大学,学习医学,将“成为一名医生”作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从一些细节中可以推断,学生时代的汪梅先一定是一位优雅的“汪小姐”,她会弹钢琴,温文尔雅。一张工作以后穿白大褂的早期照片里,汪梅先烫着精致的发型,白大褂内露出深色的中式立领,用今天年轻人们常用的描述,可以说是“高冷风”。

  1949年,汪梅先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参加工作。

  已经退休的新华医院儿神经内科专家张建明医生,向记者回顾了她眼中的汪梅先先生。

  张建明医生1978年考入大学,当时学习用的儿神经学教材就是由汪梅先先生主编的。汪梅先先生在儿童神经学领域已经享有全国性的声誉,是学术界的权威专家。张建明毕业后分配到新华医院工作,与汪梅先先生共事数十年,汪先生退休后依然坚持查房,工作到80岁左右才线年代,汪梅先先生创建了新华医院小儿神经专业,这是全国最早的小儿神经专业之一。

  1976年,当时在温州医科大学附二院从事儿科专业的胡鸿文教授,慕名到新华医院进修,跟随汪梅先学习小儿神经学专业知识。胡鸿文教授回忆,尽管是一个新成立的专业,但汪梅先对业务要求非常严格,病人不仅有规范的病历,而且都进行了随访。临床中积累的这些珍贵资料后来也成为了儿神经内科学科的宝贵财富。

  汪梅先先生发表的《小儿难治性癫痫的药物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横贯性脊髓炎和多发性神经炎》等论文80余篇,以及合著的《儿科症状鉴别诊断》等,大大推动了国内小儿神经学的发展。汪梅先先生还有一项重大的贡献,是1982年合作完成的“韦克斯勒学前及初学儿童智能测验量表在上海的标准化”在全国推广,这个诊断工具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1990年,汪梅先先生主导的“上海0—14岁智能迟缓儿童流行病学调查”获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曾经跟随汪梅先先生学习的医学专家们,对她最深的印象是“临床基本功非常强”。

  大脑迄今仍是医学了解得最少的神秘器官,神经系统疾病深藏在大脑内,诊断和治疗比其他疾病都要困难。上世纪80年代,核磁共振等技术都还没有诞生,再加上儿童自身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当时的儿童神经疾病诊断和治疗更加考验医生的临床基本功。“我们神经科疾病诊断一个需要定位,一个需要定性。今天我们依靠医学影像设备可以比较直观地观察到大脑内部,当时只能靠医生查体、询问病史。”张建明医生说。

  汪梅先先生的临床基本功,让在她身边的年轻人们万分佩服。“汪老师跟我们说,做小儿神经内科一定要认真仔细,因为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病人的病史医生必须了解清楚,他现在的症状和以往的病史、家族史、生长发育史都要问清楚。”汪梅先先生作风严谨,她要求学生们也要做到仔细、严谨。

  查房的时候,汪梅先先生要求主管病人的医生背出病人病史,以及病人已经做了哪些检查。“不许看病历,要求背出来。”有的进修医生一开始不了解汪梅先先生的风格,查房时吓得大气都不敢喘。张建明医生回忆,如果第二天有教学或者其他学术工作,汪梅先老师会用晚上的时间做足功课,一丝不苟。

  发育行为儿科专家金星明教授谈起汪梅先先生时,对汪先生高超的专业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语,印象深刻。

  金星明教授师从我国儿童保健学开拓者郭迪教授,郭迪教授在研究儿童保健专业时非常重视小儿的神经发育,因而与汪老师在工作上有密切的联系,金星明教授由此经常与汪先生接触。金教授回忆JBO竞博,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医院开始经常邀请海外专家到上海讲学,神经学比普通儿科涉及的英文要复杂很多,能担任翻译工作的人很少。这时候,汪梅先先生挺身而出,虽然她当时已经是国内有名的专家,但汪先生还是多次担任学术会议的翻译,毫无怨言。“汪老师口齿很清晰,记忆力好,那么难的专业英语,她翻译得非常流畅。”

  21 世纪初,担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科主任的金星明教授在科室内设立了康复室,专门为脑瘫、运动发育迟缓等疾病患儿做康复。因为这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金星明邀请汪梅先先生到科室为患儿进行会诊,指导康复。“汪老师欣然同意,固定时间到我们科室来会诊,手把手地教我们诊断技术。她观察患儿特别仔细,要观察这个孩子的动作、行为、神态,让我印象很深。”金星明教授说,汪梅先先生无私的帮助实际上也是后来跨专业合作、联合门诊的雏形,为团队之间的合作开创了先河。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汪梅先先生总是出手相助,专业发展需要她时,她责无旁贷承担重任。但如果遇到有违原则、不符合医师执业道德的事情,汪梅先会毫不留情地批评。因此很多与汪梅先先生共事的同事,和她培养的学生都说,汪先生比较“严肃”,一板一眼。

  汪梅先先生身上的医德和风骨,也感染了她的学生们,大家从她的身上看到知识分子的执着和对医生职业操守的坚持。

  在汪梅先先生的引领和谆谆教导下,新华医院小儿神经专业培养了陈美英、叶祥枝、鲍克容、王治平、刘晓青、张建明、吴洁等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如今,团队利用先进的辅助检查设备和检验技术以及国内先进检验平台,在难治性癫痫和智力发育障碍病因以及重症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治和神经再生修复方面形成特色诊疗技术,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汪梅先先生组织“全国小儿神经学学习班”(以下简称“学习班”),开始培养专业人才。胡鸿文教授回顾说,上世纪70年代,国内医院大多数儿科还没有形成亚专业,儿科既看咳嗽感冒,也看脑瘫、心脏病。胡鸿文当时到新华医院进修,就是想要跟随汪梅先先生学习小儿神经专业知识,回到自己的医院发展亚专业。

  1977年从新华医院进修结束回到温州,胡鸿文在自己的医院开设小儿神经科门诊,是浙江省首个小儿神经科门诊。迄今温州医科大学附二院的小儿神经科,不仅是浙南地区患儿的首选,而且还有不少福建北部、江西等地区患儿就医。

  从上海市儿童医院退休的小儿神经学专家陈丽琴,参加了第一届“学习班”。她告诉记者,三个月全脱产的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从生理解剖这样的基础课程,到临床知识,为学生提供了成体系的完整教育。陈丽琴回忆,第一届学习班中像她这样二三十岁的医生算年轻人,年龄最大的有五六十岁的医生,大家学习热情很高。

  陈丽琴说,“学习班”课程资料由汪梅先先生主持编写JBO竞博,都是油印的,汪梅先先生亲自参加授课。有一次可能是因为过于疲劳,汪梅先在课上还晕倒过。除了理论课程,学生们跟着带教老师出门诊、查房,陈丽琴在汪梅先身边学习,汪先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们。

  汪梅先先生没有“门第之见”,见陈丽琴勤奋上进、成绩优秀,汪先生建议她从原来的综合性医院出来,到儿童专科医院工作,这样的专业指导让陈丽琴至今感恩。

  从第四届“学习班”开始,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学每年开设短期学习班,继续培养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

  在汪梅先先生的带领下,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内科专业早已是国内翘楚,李玲教授团队对炎症性脑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居于国际领先。现任新华医院儿神经内科副主任何大可介绍,近年来,团队在难治性癫痫、儿童自免脑、小儿抽动症、结节性硬化症等疾病诊疗领域取得较好的进展,运用脑电图和神经影像等临床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为医工合作开拓全新的研究之路。

  汪梅先先生当初种下的专业大树,如今枝繁叶茂,历届“培训班”中走出的学生,很多后来成为小儿神经学的学术权威。

  医学技术不断进步,治疗方法更新迭代,但医者仁心的传统不会改变,严谨的作风在新华医院传承。老一代医学专家的坚守和风骨,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医生。记者|黄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