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狂飙”在智慧医疗新赛JBO竞博道

发布日期:2023-05-25  来源:

  JBO竞博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都在鞭策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和数智化转型的步伐。

  近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多项政策接连出台。无论是“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还是《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指引》等标准文件的出台,都对医院信息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信息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更能对医疗机构的全线业务起到实质性的革新。未来,信息化和智慧医院建设将成为中国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5月21日上午,第十七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创想空间——信息化革新:锻造高质量医疗服务之基如期召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程帆,苏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徐道亮,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院长吴松,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尹剑,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周宏,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应急总医院副院长吴迪,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牛牧青,江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刘洋等嘉宾做了主题演讲,深圳市医院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学进和吴迪主持了会议的上下半场。

  专科能力是医院发展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是“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的重要内容。2020年2月3日,湖北省卫生健康委批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成为首家授予互联网医院诊疗资质以及首批授予互联网医院执业资质的医院。

  “武大云医互联网医院”以人工智能为一个核心,具有慢病管理系统、远程会诊系统两大特色,打造了患者端、医生端、管控平台三大平台。患者端包括智能导诊、客户服务、视频图文问诊、线上预约、电子处方、送药到家等功能;医生端包括云诊间预约、号源管理、医患匹配、停诊提醒、诊前确认等功能;管理段包括监管数据、事件上报、医师评价、责任认定等功能。

  武大云医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建立人工智能辅助评估与决策应用,有效提升临床专科决策效率;建立以诊疗组为核心的慢病管理团队,无论患者是居家时、还是出院后随时可以找到主诊团队;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开展慢病患者的居家监测与干预,打造“数据采集+人工智能评估+危急值预警+医疗急救”相结合的新型就医模式;充分落实分级诊疗政策,运用“轻量级”系统实现多种远程诊疗、远程培训、远程教学功能,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未来,医院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夯实医疗质量与安全,精准切入健康需求,围绕内、外、妇、儿、精神等专科精准管理,明确发展方向,整合优质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优化,持续加强医院基础信息建设,加快5G、智能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提升管理运营效率。

  苏北人民医院目前在建在用200余套信息系统,智慧化建设目标是以集成平台和数据中心为基础,在信息安全保障的框架下,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护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一体化架构体系。这其中,智慧化手术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大亮点。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要临床部门,其管理水平是医院精细化管理的缩影,医院效率提升的关键点。加强手术室信息化建设,引入科学管理理念,可提高医院全面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对医院高质量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为此,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党委书记直接指导,分管院长亲自负责,将智慧化手术平台建设纳入医院2019年度专项工作,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与分工。该平台的智能手术调度决策支持体系对标机场进出港的动态调度,综合应用精益方法、运筹仿真方法和大数据挖掘方法,对手术室日均手术时长、手术室日均手术量、手术室黄金时间利用率、手术超时率等关键指标持续监控。

  通过应用智慧化手术平台,医院手术室运行效率提高,手术接台时间下降;首台准时率、手术预估时长准确率、手术交接合格率上升;手术患者转运、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等相关不良事件减少,保证了手术安全;实现了《医院智慧服务分析评估标准体系》标准中,对诊中服务信息推送服务的3级和4级要求,为患者提供移动端的手术活动告知,患者家属能够在移动端实时查询手术进展情况。

  “孪生体”概念最早起源于美NASA的阿波罗计划,在该计划中,NASA制作2个完全相同的空间飞行器,其中一个被称为“孪生体”。我国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提到的数字孪生智慧健康应用框架是:基于患者的健康档案、就医史、用药史、智能可穿戴设备检测数据等信息,在云端为患者建立“医疗数字孪生体”,有望提高诊疗效率,提升城市诊疗覆盖面,促进城市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的数字孪生医院由建筑孪生体、设备孪生体、业务流程孪生体以及数智化科室构成。其中JBO竞博,“数字孪生”模型是在3D引擎模型上,利用IoT技术采集建筑物、机房、设备资源等数据,完成全院配电、给水、空调、电梯等主要设备设施的运行、能耗、告警等可视化监控。同时,融合后勤日常管理的医废管理、医辅运送、设施设备管理、综合巡检、智慧住宿等线上线下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智慧后勤的“数字孪生”模型。

  近年来,医院的“面向闭环多模态防疫一体化终端设备”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封闭式区域下基于5G+多模态非接触式交互系统探索”获得5G绽放杯二等奖;“基于5G+隔离病房多模态非接触式可拓展交互系统探索”获得5G绽放杯三等奖。

  实践证明,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医院建设中的潜在应用场景,可以从医院管理、临床诊疗、就医体验三个层面加以发力:一是建立数字孪生医院,助力医院管理智能化;二是增强临床诊疗水平JBO竞博JBO竞博,促进个性化健康服务;三是赋能智慧医疗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立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立信息化应用系统架构,制定DRG质控运行流程,实现了医保智能审核、病案首页质控、医保结算清单管理、DRG绩效评价、DRG付费管理、DRG绩效考核等应用。

  为顺应DRG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影响,医院绩效考核方向必然要做出应有的改变。薄利多销、收支结余、轻质量的运营模式不再适用于新的支付体系。总量控制、节约成本、提质增效成为绩效考核新方向。基于DRG大数据基础,医院制定了医保DRG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设定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关键指标KPI,对病例、治疗组、科室进行精细化考核,并运用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考核过程及结果的互通互动。

  通过信息化贯穿全流程管理,摸清了医院学科发展方向,结合本地医保支付政策,发挥职能部门管理智慧,联合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统计显示,医院门急诊量、出院人次、手术量、四级手术量较DRG改革前均有显著提升;床位使用率更趋合理,不再一味追求加床患者量的提升,转变为提升收治效率,缩短1天平均住院日,相当于增加700张床位;DRG实际付费前后住院次均费用下降2217元,费用消耗效率提升,成本下降,费用结构分布更加合理,患者费用负担逐步降低。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以患者体验为指引,以核心制度为标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注重流程优化、数据互通、实时消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使用体验;注重权限控制、辅助决策、医嘱审核、警示反馈的环节管控;注重数据展示、核心条款、专项质控、实时反馈的质量控制。

  例如,医院打造的VTE防控管理信息化闭环,具有五大功能,一是根据文书及辅查自动评分,自动抓取文书检验、检查,根据总分自动分层;二是医护联动动态评估及预防,实现了护理初评、医师确认、清晰标识、消息推送;三是肿瘤专科特色的综合评估,包括Caprini、khorana、padua、出血、机械禁忌;四是辅助决策助VTE全程诊疗,可根据标识、文书、检验结果给出治疗辅助决策;五是实时数据随时掌握动态,动静结合、由点至面全面质控分析。

  又如,医院打造的远程诊疗平台,具有远程门诊、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远程影像、双向转诊、远程教学“六大板块”;通过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实现“一网一链”;利用全程音视频实时交流、所有诊疗资料同步显示、双向联同即时沟通实现“上下联动”。简便的平台操作流程、方便的数据采集展示、多路互动的交互模式使该平台易推广、覆盖广、易操作、路径畅。

  从智能与智慧,到质量与服务,从旁观到参与,从执行到交互。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惠及更多百姓。

  2021年,经应急管理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了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建立了集医疗、教学、科研、救援、转化于一体的应急医学学科体系。秉承“大急诊大急救”的战略发展理念,应急总医院与北京急救中心合作,完善急诊急救机制,建立“两全六响应”院内急诊急救制度,开通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并开展5G急救医学救治平台建设。

  医院将院前急救120紫云平台对接医院HIS、LIS系统,链接院内米健医疗急诊端口至急救车,实现“上车即建档,急救不预约”的应急特色。通过5G信息传输,将伤员生命体征指标发送到平台会诊,缩短确诊时间与等候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医院创新了急诊急救账户模式,患者在急救车上,即可扫身份证码采集信息,直通医院急诊信息关联账户,同步预先急诊挂号,急诊优先就诊、诊治。120患者还可免缴费进入抢救流程,稳定期再结算费用,简化缴费流程。

  近年来,急诊接诊和120急救车工作量持续增加。从2019年之前平均50辆/月,提升至目前320辆/月。救治了大量创伤、心脑血管急症、中毒等患者,受到群众和政府的表扬,提升了医院声誉。由于应急医学救援与院前医疗急救存在共性,未来,医院会在管理体系、应急医疗队伍、应急储备物资、应急医疗信息化链接等方面深度融合,并整合利用有限急救资源,探索“分级救治”理念,更好的服务广大群众。

  医疗界一直致力于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改进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化革新”。它将IT技术结合到医疗实践中,旨在改善医患关系、服务质量、医疗安全等方面。目前,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全面引导医院“信息化革新”,成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医疗为主体,智慧医院和学科发展为两翼,形成推动医院发展从数量到价值提升的强大驱动力。医院通过“以评促建”的理念,围绕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赓续奋进,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和诊疗效率的提升。

  医院完成电子病历五级国家实用审核,通过互联互通测评四级甲等,数字化医院A级,建设河南省“智能医废”监管平台,获得工业部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探索5G+数字孪生医院建设,获得医疗新基建网络技能大赛全国第三名,取得绽放杯三等奖。

  未来,将通过构建全感知、全联接、全融合、全智能的技术创新型智慧医院,支撑国家医学中心的战略发展,发挥辐射华中地区的作用。以建设地区精准医学大科学中心为抓手,以引领疑难重症诊治能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现代医院管理为核心,将医院打造为华中地区国家医药科技创新高地。

  对于医院而言,医学技术、医疗服务、医院管理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医院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江阴市人民医院在创建六级电子病历和迎检过程中,遇到了较多的软件功能缺失,临床有效应用不足,数据质量不完善等问题。为此,电子病历领导小组通过组织信息科、临床医务等相关科室,积极开展专题讨论会,制定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并有序推进,定期对解决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跟踪。‍

  在智慧服务方面,医院重点建设七大方面:开展互联网应用,推行全预约途径;加强外部系统对接,衔接急救、区域转诊、会诊等;完善消息通知触达体系,实现关键业务消息不漏送;持续改进保障患者便利举措,完善患者调研反馈途径;进一步加强知识库建设,全院统一宣贯,系统融合;善用互联网验证、支付等途径,解决支付排队问题;完善机房、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系统安全管理,持续改善服务。

  通过信息化建设的多管齐下,医院取得了一些成绩,被评为2021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六级医院,以及2020年度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三级医院,在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级中,获评四级甲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