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对医疗行业的JBO竞博思考

发布日期:2023-09-13  来源:

  JBO竞博加上规培,我在医院工作已经4年了。在此开个帖子,记录下我对于患者,医生,医保的思考,以及这三者关系的思考。从而展现当下整个医疗行业局势图。

  大医院每天人太多了,排队时间太长了。这就是看病难。最好是去了医院直接就能看病,不用排队挂号。医院有没有这种服务呢?有。vip门诊,500-800一个号。

  上海这边一个普通号25元,副主任医师专家号40元,主任医师专家号50元。医保支付后自费普通门诊才6元。还有特需门诊几百元不等。患者好像都只能看到特需门诊几百元的挂号费。觉得看病很贵。当然患者觉得看病贵肯定不止这个层面,主要还是检查费用和住院治疗很多费用很贵。甚至有人直呼就是抢钱。这个在后面讨论一下。

  这个主要体现在大部分看病都想找专家看。不管大病小病。都要专家看。一个副主任医师专家号才40,主任医师专家号才50。哪怕没有医保,这个价格也都是人人能付的起。这又跟前两项对应上了。因为门诊费用便宜,大病小病都去找专家。所以专家门诊人多JBO竞博,排队时间更长,看病难。这个也有办法解决,vip门诊。都是专家看,不用排队。

  这里就有一个不可能三角,便宜,质量好,人就多,肯定要等。不要排队,还要专家,肯定不便宜。

  中国这几十年发展的速度飞快。离不开国人的努力。也养成国人的急性子。看病对于个人,对于家庭,甚至对于政府和国家都是一个负资产。所以也能理解。患者经常会问病什么时候能好,3天?7天?临床科班出生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疾病的康复或者缓解跟患者个人体质,依从性等等多重因素有关。当医生为了保险被迫说一个长一点期限后。患者经常大为震惊,这还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好。患者是希望刚进医院,病就能好。不需要看医生,不需要吃药和任何治疗。

  多说几句吧,人们可以花大几百去吃个火锅,买个衣服。花大几千旅游,买个包,电子产品,也不乐意为了健康花这个钱。还是那句话,看病对于个人来说是个负资产。能理解。

  舆论一直在宣传看病难,看病贵。但是知道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医疗情况的。一对比就会发现我们国家看病真不难。费用也没他们贵。举个小栗子吧。在美国的一个留学生,因某病快晕过去了,在晕过去最后一句话是不要打电话叫救护车。在中国,救护车基本是想叫就叫,哪怕很小的病,也会叫个救护车到医院。为啥,便宜。

  现在各行各业都很卷。医疗行业又相对更卷一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多呗。二三十年前当医生确实是个还不错的执业。那时候百废待兴,那个时候成年人,也就是60后,70后,也都是各行各业的支柱,吃到了时代的红利。最不济的也吃到了房产的红利。那时候各行各业好像都是个好行业,他们也几乎都是现在行业大佬。

  关于医生现在是不是个好职业。这是个很主观问题,知乎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别人的说法,我就不多说什么了。我尽量呈现一个客观局面。

  医护工作比较辛苦。所以没有多少富人的孩子学医。医二代或者医n代,我了解我身边的大概三四个。网上的就不统计了。总的来说,学医大部分都是社会的中下阶层子女。大部分,不是全部。

  所以医生不是都能靠情怀的。医生也要赚钱养家。也想工资多一点,生活好一点。谁不想呢?

  医保这个背后就是政府和决策层的意志了。属于上层建筑。不是我们能擅自揣度的了,所以还是尽量客观。

  医保对于我国的医疗事业稳定运行乃至国家稳定都是很重要的。前面说到,看病对于个人,家庭是负资产。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负资产。患者想刚进医院,不用看病,不用吃药病就能好。医保是不是也会这么想:患者病能好,我不出一分钱。这自然是极好的。有的大佬觉得医保局其实是希望医保资金多花一点的。这个观点,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也不评价。但是从更高层面来看看。还是先举个栗子,对个人来说,如果不需要看病。这个钱可以吃一顿火锅,去游乐场玩一趟。对家庭来说,如果没有病人,可以把这个钱拿来买房,培养子女,或者家庭聚餐等等。对于更高层面来说,也一样啊,如果没有这个负资产,可以把这个钱用来发展科技,军工,芯片,文化等等增强国防,国力的事业。何乐不为呢?

  以下就是患者,医生,医保之间的关系了,很复杂,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说的清楚。写的不对的,大佬更正一下。

  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讲白了就是一种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医生是乙方,患者是甲方。疾病就是项目。乙方拿到甲方的项目,把它“做掉”。但因为项目的特殊性,涉及到人命,所以这个关系就不那么简单和纯粹了。

  在二三十年甚至更久以前,医疗不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医生凭借专业知识和信息差,对患者具有绝对的主导权。几乎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有些患者最后死了,家属也认为是病情严重,没得治了。也很少有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这一说。后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发展,媒体的发展,法治的发展等等。患者或者患者家属也都懂一些医学,百度或者其他媒体也能查到相关知识。人们开始慢慢的没那么相信医生。也开始认识到医疗事故,合理合法的维权,处理医疗纠纷。后来这条路越走越远,甚至演变出了医闹和医闹产业。这个我觉得也是客观事务发展的必然规律。矫枉必定过正。不评价什么对错,都是历史。后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医患关系也在逐渐改善。医疗行业也在思考医患关系的发展,后来还诞生出了医学伦理学。

  时至今日,终于有了平等的医患关系。当下的主流医患关系,是医患平等,医患共治,或者是在医生的辅助下,患者主导治疗的一种关系JBO竞博。我个人更偏向后一种。举个栗子吧:对于一个患者,我会跟他说这是什么病,要怎么治疗,吃药/手术。患者经常会问,这个不手术或者不吃药行不行?在我的观念里,我觉得任何疾病都不是一定要治疗,或者采取最好的治疗。哪怕癌症。不手术行不行,当然行。那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肿瘤的发展,扩散,转移等。所以当病人问不吃药或者不手术行不行的时候,我也会跟他讲明白后果。我不强迫患者一定要用药或者手术。都是成年人,要自己承担相应责任啊。患者听完以后又会问,从你医生的专业角度,你觉得哪个方法最好?我建议吃药/手术。然后患者又会问,不吃药/手术行不行。额。。。。。

  大概十多年前,医疗行业被定位成服务行业。业内一些大佬很生气,批判这种说法。时至今日,也还是有些大佬说把医疗行业定位成服务业是不对的。我刚读医学院的时候,也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后来我刚工作时,我妈跟我说,患者是你们的衣食父母,顾客就是上帝,你要听患者的。我当时还很有意见。现在经过几年的历练,我觉得姜还是老的辣,我妈说的是对的。至于医疗行业是不是服务业,仁者见仁吧。我也不评价。

  医保局和卫健委算是医院的两个顶头上司了。医疗费用最后还是医保支付嘛,这是利益相关。所以就浅谈一下医生和医保的关系。前面说到医生是拿项目做的,但是这个项目资金是医保局在出。作为老板,肯定想以更少的钱解决问题。但是也知道便宜没好货,所以在能承担的范围内还是愿意支付的。但是后来发现,这个要支付的钱越来越多,快超预支了。

  在二三十年前,为了人民福利,国家推行了医保制度,后来又推出了新农合医保。利国利民。在以前,交通没那么发达,医疗水平没也那么发达,医疗花费也没那么多。以前我国的人口结构是青壮年多,老年人少,刚开始有医保的老年人更少。那个时候医保基金肯定是有结余的,医保和政府的负担没那么重。所以之前也没那么多查医保的。

  但是现在我国人口老年化程度在急剧加快。以下是我随便在网上搜的关于老年化的信息,人口老年化这个趋势基本已经深入人心了。上海这边老城区的人口老年化我觉得更严重。黄浦,虹口,静安这些地方的人口老年化,我觉得40%-50%都不一定夸张。

  人口老年化继发的结果就是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医保要支付的钱也在增加。关键是年轻人还在减少,交钱的人在减少。医保基金承担不了了。所以有了带量采购。

  集采真的是个很厉害的政策,打蛇打七寸。医生,医院,药企的七寸全部都在这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