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新书推荐《医疗损害鉴定与技术标准研JBO竞博究

发布日期:2023-08-13  来源:

  JBO竞博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所长,主任法医师,硕士生导师。主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法庭科学技术标准、学术专著。代表作有:《人身损害赔偿中的伤残标准研究》《医疗过失技术鉴定研究》等。

  在当今的司法程序中,依据科学的评判标准来证明争议事实以增强证据的可靠性,已成为趋势。如今的法庭对抗中,因科学标准的缺失带来的证据可采性遭受质疑的情形,屡见不鲜,以至于当今的时代被称作“怀疑的时代”,此点,在我国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司法活动中尤显突出,例如引发媒体广泛关注、医患对峙异常激烈的熊某为案等,不胜枚举。多年来,医疗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严峻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随着人们诉讼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医患纠纷呈急剧上升趋势。

  在司法实践中,医疗损害的司法鉴定有时候会有多个学科的交叉,比如说:需要尸检的案例,就属于法医病理学范畴的工作,需要对病历文书真伪的鉴定,则属于物证类鉴定。

  司法鉴定意见由于其在证据体系中的特殊功能和地位,鉴定意见习惯被称为“证据之王”。一份准确、严谨的鉴定文书可以为扑朔迷离的案情拨开云雾,为案件的公正审理提供厚重的证据砝码;相反,一份粗糙的、经不起推敲的鉴定文书却会引发无数的争议,甚至会被人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一切。而在鉴定中,最为重要的是标准问题。

  在医疗损害的侵权诉讼领域,医疗损害鉴定占有独特的法律地位。其作为一种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的专门性判断,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证据作用。

  随着民众诉讼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受到诸多复杂社会因素影响,我国的医患纠纷数量逐年攀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显示:在2002年到2012年的10年间,全国医疗纠纷案件增长了10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医疗暴力事件更达到了17 243件之多,医患纠纷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严峻的社会问题,是医疗之“病”、医疗之“痛”。

  探讨纠纷解决机制离不开医疗损害赔偿这一重要解决途径。对此,多部法律法规作出了原则性规定。2017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8年由国务院出台的行政法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2019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及202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都给医疗纠纷的处理以及医疗损害鉴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应该说,用民事诉讼的手段化解医患纠纷成了纠纷处理的主流。与之相伴随的是,医疗损害鉴定成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医疗损害鉴定作为服务法律的科学证明手段,其专业深度和技术难度甚至超越了普通鉴定人员的知识和经验范围。因此,在司法实务中JBO竞博,关于医患纠纷争议事实及责任的裁判,常常需要技术性鉴定和法律知识与庭审实务的多重训练。这类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医疗行为复杂、隐秘、多因一果、医疗后果不确定,使得鉴定困难,而法官在处理案件时,较其他类型人身伤害案件,也更加依赖鉴定意见。

  现实中,鉴定意见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处理中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证据。一方面,它以专有的科学证据的形式展现了特有的证明价值;另一方面,它又给其他证据之真实性、可靠性的鉴别提供着支撑。随着科学证据在司法证明中比重的加大,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力逐步攀升。

  与此同时,医疗损害鉴定意见常常遭到争议甚至非议JBO竞博,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多种学科交叉,具有很强的技术难度和法律难度,以普通的鉴定思维常常难以驾驭。鉴定类型上的不成熟,使得鉴定意见的不确定性异常突出。这样的现实让人对鉴定意见充满猜疑,重复鉴定、反复鉴定成为常态。在医患纠纷多样化的证据问题中,不同的证据在科学性上的差异也带来学者对医疗损害鉴定意见本身证据等级或证据的证明力的思考。

  标准是度量衡问题,技术标准的缺失是医疗损害鉴定的现实困惑。这表现在理论层面缺乏科学评判“医疗过错”的标准,实务层面缺乏可供操作的、业内达成共识的技术标准。概括起来,科学标准的缺位带来了现实司法的诸多困境。

  作为一名司法鉴定人,2009年我主笔起草了《北京司法鉴定业协会关于办理医疗过失司法鉴定案件的若干意见》,著有《医疗过失技术鉴定研究》一书。我结合多年司法实践的经验与思考,梳理医疗损害鉴定的现状,记录医疗损害鉴定实践发展轨迹与学术研究成果,针对医疗损害鉴定中最为疑难的因果关系、鉴定标准问题,鉴定程序规范化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与提升,同时,给出了“医疗损害鉴定程序指引”的草稿,旨在为开展相关研究、创新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做一些基础性、资料性、评价性和指导性的工作。

  本课题从立项至今,已有2年余的时光,回想起对此课题的关注,繁忙的工作之余,点点滴滴的学术积累从不曾懈怠,往日时光历历在目,每有收获都在心底萌发一丝喜悦。为了厘清本书中的相关问题,我在工作之外尚有余力的时候阅读经典,提升自己的学术底蕴。今日终于将“心得”集结成册(书中部分章节也曾经公开发表)。在此,首先感谢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的同仁,与我共同切磋实务问题,并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其次,感谢北京司法鉴定业的同仁们,长期孜孜以求地在医疗损害鉴定领域执着耕耘,挥技术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多机构在业务操作上达成共识;最后,感谢我的学生们,陈首旭、冷冰凝、杨宁,都对某一问题有过研究与思考,刘诗麟、朱琳、黄柯云、杨贝贝、刘越等同学对我课题书稿所做的校对、数据处理等工作,提供了年轻人的智慧。

  本书开展的学术研究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项的成果。本书的出版还受到中国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是证据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我期待,针对医疗损害鉴定和技术标准这样备受关注的一类问题,本书的出版,无论是对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律实务工作者,还是对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都能有所裨益。

  限于本人的能力,书中错误或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仁和读者见谅,提出宝贵意见为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