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JBO竞博医学基础知识范例6篇

发布日期:2023-08-07  来源:

  JBO竞博中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热的不同。病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有发生部位的不同,药性也有归经的区分等。

  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天才”地发现的,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这些理论虽然不是实验室的结果,也经不起科学技术的推敲,但长期以来,在中医的临床治疗中起着一定指导作用。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人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应用于临床。

  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别,由此而言,中草药的药性也可以说是只有寒和热两种。

  药性的寒热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它不是药物本身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在临床治疗中,得出的一种较为理性的认识。例如,感冒风寒、怕冷发热、流鼻涕、小便清长、舌苔白,我们把它认为是寒证,如果用生姜、紫苏治疗后,疾病痊愈了,于是我就把紫苏、生姜的药性归属于热性。其他药物的药性以此类推。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也就是说它治热证和寒证效果都不明显,于是就把这类药物的药性称为“平性”,所以,临床上有人把药性归纳为“五气”,即寒、热、温、凉、平。其实,有“四气”就足以说明了问题,大可不必再多“一气”。而且,在临床上用药也很少考虑到“平气”这一药性的。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它主要是由人的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者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应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也就是说有的药味觉感觉并不咸,但它的药性在五味中属咸味,这种情况就属于在临床治疗中反应出来的咸味效果而确定的。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1.辛——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是属于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2.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一般滋补和缓急、和中的药物,大多数属甘味。

  3.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多数具有止汗、止泻等作用。

  4.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送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5.咸——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一般能够消散结节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都有咸味。

  1.舌 舌是肌性器官,舌肌共同协调活动,使舌运动灵活,适用于搅拌食物、吞咽、语言、发音等动作。舌背面有,上有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

  二、咽 咽是肌性器官,呈漏斗形,位于脊椎前面。咽可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四、胃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在腹上区。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五、小肠 小肠上接幽门,下与盲肠相接,长5~7米,盘曲于腹腔中部、下部,可分为十二指肠(它的长度大约为十二个手指并列的长度)、空肠、回肠。

  六、大肠 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和结肠(是指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大肠的结构特点为大肠口径大,肠壁薄。大肠还具有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七、唾液腺 唾液腺包括腮腺、舌下腺、颔下腺三大唾液腺。腮腺分泌物中淀粉酶多,黏液少。颔下腺分泌淀粉酶少,黏液多。舌下腺分泌物以黏液为主。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活体肝脏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其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肝脏上邻膈,下面左叶邻胃,肝右叶邻右肾上腺、右肾、十二指肠、结肠右曲等。

  肝可分为上、下两面和前后两缘,肝上面隆起,贴于膈,其表面借助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而薄,右叶大而厚。肝的下面凹陷,借助“H”形沟又将肝分为四叶,即左叶、右叶、方叶和尾叶。“H”沟的横沟为肝门,有肝管、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右纵沟前部为胆囊窝,后部有静脉窝,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方有静脉韧带。

  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内构成肝小叶结缔组织,将肝实质分为许多小叶,称之为肝小叶。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b参与代谢:身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糖的分解和合成都在肝内进行,并可贮存在肝内,当机体需要时,再将这些物质释放到血液中以供利用。

  c具有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脏可以吞噬随血液进入肝内的细菌和异物颗粒。肝细胞可将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的氨转变成为无毒的尿素,经肾脏排出。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习总线。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JBO竞博。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性质是医疗行业准入考试,是即将从事医疗工作的医学生必须参加并通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试.2010年8月14日,卫生部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师资格三段式考试制度也正式提上日程,我国的执业医师考试改革正式拉开序幕[2].已有多所医学院校正在进行新的执业医师考试改革试点,这项改革最终将随着执业医师法的修改进而全面展开.执业医师考试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医师的执业能力,与国际接轨.新的执业医师考试第一阶段的通过率将成为评判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一阶段的考试通过与否很可能与医学生有无资格参加临床实习,能否顺利毕业,能否获得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等产生密切的关系[3].针对执业医师考试的改革,医学院校更应该注重临床知识的实际运用.基础医学综合知识面较大、分布广,且在执业医师考试中占分较多.以执业医师考试改革为契机探索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是有效促进医师执业能力提高的较好途径.

  临床专业认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点就是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其目标是强调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基础阶段的知识融合和运用.当前,许多高校将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放在大三结束后或大四下医院见习前这个时间段,试题由相关教研室按照各自课程教学要求组成试题融合而成,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问答题等.考试后分析反馈由各自教研室进行完成[4G5].因此,笔者认为其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完整的基础医学综合试题库,考试题目只限于教材,对于课程间知识点的联系、案例分析,尤其是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之间联系的主观分析题目极少,造成学生联系临床运用能力难以提升.二是题型尽管多样,但与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不相匹配.有些课程的考试题型多年一样,即常见于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而缺少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病例分析等应用型题型.有的试题竟出现年年考、届届考,很少改动,使师生形成固定思维[6].三是考试评价机制落后.试卷考试完成后由各自教研室组织阅卷、分析.考试以分数为目标,不能形成良好的反馈改进措施,因而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四是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既不是课程考试,也不是毕业考试,考试的学分计算及未通过的处理尚未统一,版本多样[7G8].因此,基础医学综合考试达不到新形势下的临床医学生培养要求.

  为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指导,在临床医学专业探索“三段式”考核改革,即基础医学综合知识考核、实习前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毕业前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努力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毕业生.长沙医学院于2015年开展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探讨,开展了系列改革,这使得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医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经学校批准,由相关学科教授、专家组建成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命题委员会.命题委员会认真研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并以此为依据,讨论各题型数量、分值、难易度等,命题中确保各学科知识点交叉融合的应用题所占比例达到20%以上.这使得考试达到基础与基础的联系、基础与临床的联系.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委员会对往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研究分析,分析结果用于改进课程教学,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依据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结合该校实际,选定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七门课程为主要考试课程.试题库命题方案要求考试内容为各门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占90%,了解的内容占8%,超大纲的内容试题量占2%.题型采用执业医师考试题型:A1、A2、A3、A4、B1五种题型.题量、难易度适中.要求题目减少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增加综合分析的试题,要有利于考察学生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9].如何将基础医学知识全部用选择题体现出来,这是该校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尤其是将基础知识结合临床转换成A2、A3、A4等多种题型,但又不能过于临床,且需要建立试题库,这是该校考试命题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模拟仿真程度,应训练学生对考试场景的适应[10].该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了高标准的计算机考试机房.学生的理论考试都在机房中进行,其程序、场景等都与真实执业医师理论考试相同,确保了学生考试成绩的可靠性.无纸化考试改革,着力解决考试方式与考试规模的适应性,提高考试工作效率和克服传统考试的问题[11G12].

  科学的考试管理制度有利于考试、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考试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科学的考试管理制度能够保证考试质量,也是营造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措施.该校的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在教务处考试中心的指导下,由基础医学院负责实施,考试实行考教分离.现已经初步构建了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模式且形成长效机制.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成绩单独计算学分.如果该项考试不及格,将不能进入临床见习,必须经过强化训练补考通过后才能进入临床见习.通过建设一系列考试管理制度,促进学生高度重视和正确对待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促进学校及系部对基础医学综合考试的规范化管理[13].

  该校围绕提高学生执业能力这一中心主题,开展基础医学考试改革,对学生学习产生了有益的推动作用,该校从2015年开展基础医学综合考试改革以来,学生考试及格率大幅提升,学生适考能力逐年增强.学校近5年基础医学综合考试及格率通过改革,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综合知识.近年来,教师的教学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学校教师近5年发表教学论文平均数

  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系、二系、三系现有各年级学生,采取整体抽样调查方式JBO竞博,抽取6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

  问卷抽查法。问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选择题,共10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认知程度调查,共3题,分别是“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和“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根据1~10题检测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组,正确率高于60%分为A组(答对6题及以上),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正确率低于40%的分为B组(答对4题以下),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1~10题内容摘自“执业医师法律法规考试”相关题目,内容涉及“医疗事故处理”、“执业医师行为”、“追究医疗刑事责任机关”、“《母婴保护法》知识”、“献血法立法目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规定”、“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报告时间”、“违犯《医师法》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内容”、“患者权利”和“确立脑死亡意义”。

  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554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医学法律理论检测题目中正确率超过60%的可视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共计205人(37.0%),该类问卷分为A组;正确率低于60%的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类,有349人(63.0%),该类问卷归为B组。

  在554份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见表1。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271,P<0.01)。被调查医学生“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更明确。

  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所涉及法律问题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职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4868,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的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更清楚。

  关于医疗纠纷中合法性为了解情况。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097,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认识更为清楚。

  首先,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应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偏低的状况。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情况堪忧,本课题问卷结果呈现,在554份返回的有效问卷中,有205人(37.0%)属于“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349人(63.0%)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如此情况不加以调整,可以预见,后者在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将会面临巨律困扰。无独有偶,一项关于2014年某医科院校《医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报告》显示,68.7%被调查者属于“法律知识薄弱”,24.2%被调查者呈现“对法律知识初步掌握”,只有7.1%的医学生对法律知识达到掌握程度,这一结果较欧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伴随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法律素养必成为当代社会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医疗从业者的法律素养也将是其开展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必须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其次,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执业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涉法问题,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其日后开展工作的必要能力。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在关于“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的问题”和“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等问题的认知程度上都显著好于另一组学生,在全面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基础上增强其法律意识,有利于医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1.1问卷回收情况本次共发放问卷教师组68份,临床护理工作毕业生组105份。回收教师组67份,其中组Ⅰ29份、组Ⅱ38份,组Ⅲ104份,回收率98.8%,对回收问卷检查,每人均按要求答卷,则回收问卷有效率为100%。

  1.2对护理医学基础课实验了解程度组Ⅰ100%、组Ⅱ83%和组Ⅲ88%选择了解。

  1.3医学基础课实验与护理专业课关系方面2.3.1总体看法将各题目三组看法比较集中的(选择率50%)项目入选,三组人员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的看法见表1表1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总体看法(选择百分率%)从总体选择率看100%的教师和毕业生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基础课设置比较合理。护理专业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选择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82%。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课在专业课程中主要起到的作用,被调查者62%认为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73%的被调查者认为我院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有体现专业特点。

  1.3.2对于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和实验课类型及设置的看法见表2。其中99%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认为实验课类型选择率为验证型71%,演示型69%,创新型20%,在开设实验课的看法上各组看法也比较一致认为有必要开设实验课的医学基础课及选择率:人体解剖学96%、微生物与免疫学84%、生物化学85%、药理学88%、生理学83%、病理学85%、组织学46%。

  1.3.3对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设置及教学的看法见表3。各组被调查者对实验课内容设置及实验条件、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看法比较一致。在“教学条件中影响学生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效果学习的因素”这一条目中,选择率比较集中,超过50%的分别是实验指导教师相关知识水平、授课方法与技巧、配套教材、课时数多少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1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地位、目的、作用医学基础课的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石。100%的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重要,并且医学基础课程有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尤其是提高灵活性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起到的作用既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打基础又为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服务,这些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但组Ⅲ对医学基础课实验的作用选择率更高可能与当今护理工作者希望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护理技能的不断提高改进的发展形势有关。实验课内容设置的原则方面,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一方面应与护理专业课相衔接,另一方面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但三组的选择率有差异,组Ⅰ选择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基础课教师偏重于基础课内容的完整性,而组Ⅱ和组Ⅲ选择率较高可能因为他们直接与临床护理工作接触,更加重视医学基础课为临床工作应用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所以更强调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2.2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的设置医学基础课所占的比重在减少也是现代教改和护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99%的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有必要开设实验课,而且选择率多数超过50%,这也说明基础课实验对护理专业课教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人体解剖学的选择率最高达到96%,这提示教师要注重解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紧密联系,适当考虑在教改中趋向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对组织学开设实验课的必要性的选择率三组看法存在差异,组Ⅰ选择率83%相对较高可能是基础课教师更注重实验课本身对组织学课程的直观辅助教学作用,而组Ⅱ和组Ⅲ选择率48%、35%,较低可能组织学对护理专业实践的指导意义不明显有关。本次研究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演示型和验证型实验是比较适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验类型。创新型实验选择率低,这可能是由于医学基础课实验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锻炼基本操作技能有关。这与现在教改提倡提高创新型实验比率的观点不尽相同,可能由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有限,创新性条件相对较差有关。

  2.3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设置及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如何使医学基础课实验有机的与护理专业课衔接互渗,提高其在专业课中的作用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今后教改的目的所在。在调查中多数80%被调查者认为医学基础课实验内容的设置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更好的为临床教学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不断提高继续学习能力,使自身技能水平达到临床工作要求。调查中79%的教师认为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师应适当进行系统护理知识的学习有必要,同时87%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课教师参与基础课实验建设是使基础课程实验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课教学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国外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完医学基础后,不能很好的将医学基础知识与护理实践相联系,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临床实际问题[2],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提出让医学基础课教师进行临床教育来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医学基础课及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护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护理专业课教师充分参与基础课实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的制定也有助于基础课实验与护理专业课内容的衔接和互渗。由此可见,教师进行双重知识背景学习有助于进行知识的衔接与互渗。[4]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调查中,被调查者认为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教师自身因素(授课方法与技巧、指导教师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客观条件(教材、课时量)。这说明教师注重自身修炼,内涵的提高及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考核方面85%被调查者认为应采用实验报告+实践操作+平时成绩的综合成绩比较合理,可见教师们已经转变过去的期末一次操作考试定成绩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在实验考核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