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高校新增超百个医学专业公立医院要转向消JBO竞博费医疗?

发布日期:2023-08-05  来源:

  JBO竞博“原来公立医院日子好过的时候,主要做严肃医疗。但现在不少公立医院都面临亏损,不得不大小通吃。”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即将来临,对有志于报考医学的考生来说,在专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今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审批通过27个与医疗直接相关的专业学科,另外在新增备案专业中,与医疗直接相关的专业学科176个,总占比高达10%。

  “医学界智库”注意到,新增医学相关专业主要涉及两大类,一类是医学类,中医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康复医学、麻醉学等;二类是医技类,除了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检测技术外,许多高校新开设了医工融合类学科,比如智能医学工程、生物医药数据医学等。

  事实上,这个趋势从2020年就开始。据动脉网统计,过去三年,国家教育部共审批通过与医疗直接相关的专业学科104个,数量排名前十的医学专业,分别是中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眼科、口腔、基础医学、精神医学、妇产、麻醉学和医学影像。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临床需求,因此高校增设医学相关专业,侧面反映出市场的需求变化。医改专家徐毓才告诉“医学界智库”,新增这些医学专业,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原来规模小的专业,现在要扩大规模,二是过去被撤销的专业,根据市场需要恢复,三是此前没有的学科,现在要重新设立。

  口腔和眼科属于第一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严肃医疗是公立医院的主战场,而医学院要为公立医院输出人才,以治病救人为主,开设的是大临床学科,方向不明确,专业不细分。消费医疗领域,像口腔、眼科专业在医学院里属于小专业,不仅开设的院校少,招收的人数也不多。

  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博士告诉“医学界智库”,消费医疗的医生,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来从传统临床医学系毕业,后来转入消费医疗;另一种是从一开始就走的专科路线。后一种培养模式各有利弊,优势是上手快,不足是接触面狭窄,仅局限于所学的单一学科。这反映出今后发展的趋势,各个消费医疗要上升到学术的高度。

  如今,医学院越来越多的开设消费医疗领域的专业,也缘于公立医院开始往这些领域发力,背后有着现实意义。

  在当前医改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先有药械零加成、后有集采JBO竞博、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以及现在严厉打击的骗保、医保不合规现象,国家要求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这也意味着公立医院越来越难盈利。三年疫情,更是影响到公立医院的生存发展,根据2020年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来看,43.5%的三级公立医院和43.87%的二级公立医院存在亏损。

  公立医院在勒紧裤腰带的同时,也在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将触角伸向从前不重视的消费医疗领域。“原来公立医院日子好过的时候,主要做严肃医疗。但现在不少公立医院都面临亏损,不得不大小通吃。”庄一强说。

  儿科和中医则属于第二类,医学院很早之前就设立这两个专业,但后来因为儿科医生的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医学院于是取消了儿科专业,这导致了近年来儿科医生的短缺。今后,医学院也根据市场变化,恢复或增加儿科专业。

  徐毓才告诉“医学界智库”,原来中医不缺人才,但由于中医院的规模小、加之很多中医院发展不好,待遇难以提高,中医专业的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加剧人才流失。不过,这个现象正在扭转, 从“十三五”之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利好中医发展的政策。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指标,在中医医疗机构数量、床位数、中医医生数、中医院设置康复科的比例上都有相应的要求。“十四五”还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这势必会加大基层中医人才的缺口。

  至于康复专业,则是过去没有,今后需要重新设立的专业。徐毓才表示,此前无论是医学教育还是医疗机构,对康复专业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改革开放40多年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对康复的需要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过去很多疾病被挽救回来,但相应的后遗症也如影随形,比如脑出血导致的半身不遂、四肢不灵活等疾病。

  根据亿渡数据发布的《2021年中国康复行业短报告》,中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2019年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4.6亿人。分疾病看,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数量最多,2019年达到3.2亿人,其次为感觉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人群分别达到1.4亿人和0.6亿人。分群体看,康复医学对应的患者人群主要包括术后康复群体、慢性病患者群体、残疾人群体、产后恢复群体等。

  如今,各省市县都建立起康复医学体系,国家鼓励城市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疗机构、要求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增设立康复服务,以此来满足老龄化所带来的康复需求。而相应的人才缺口不断加大。

  2021年,国家卫健委等8部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

  然而,截止2019年,目前我国共有康复执业(助理)医师4.6万人,根据《通知》测算,缺口达3.9万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约6万人,根据通知测算,目前缺口达8.1万人。

  疫情以来,民营医院的日子比公立医院更不好过,甚至迎来了倒闭潮。此前,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余小宝曾表示,疫情以来,已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破产倒闭。根据《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含公私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营收6760亿,支出8066亿,整体亏损1300亿元 ,其中私营医疗机构总营收为3735亿,开支5256亿,净亏损1520亿元。回顾过去3年,2019年底非公医疗机构整体略有盈余,在2020年疫情之后支出暴增,转而大幅度亏损。

  虽然如今挺过了疫情危机,但民营医院不得不面对公立医院的持续扩张,在严肃医疗领域,除了少数由知名院士和医生所创办的专业医院发展较好外,多数民营综合医院都面临着发展瓶颈。

  在严肃医疗领域,民营医院受限于资源和人才短缺,具有天然劣势。在外界看来,民营医院应与公立医院形成补位,往消费医疗领域发展。可眼下,公立医院调头发展消费医疗,不免让民营医院心头一惊,留给他们的夹缝还有多大?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是否会受到挤占?

  在徐毓才看来,可能性不大。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最后未必都会去公立医院,也有可能流向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在这几个赛道上早有布局,先发优势明显,如果公立医院在待遇等各方面没有提升,本身又不够重视,即使现在开始发力,也未必能拼得过民营医院,另一边,这几个领域本身的缺口大,民营医院的服务能力、范围离实际需求都相差甚远,单靠民营医院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当消费医疗的蛋糕越做越大时,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分到的蛋糕都会比原来大,但他们手上的盘子却装不满整个蛋糕。

  同时,地方政府也希望社会资本能将盘子做大,2023年3月16日,深圳卫健委发布《深圳市医疗机构“十四五”设置规划》,提出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不作规划限制;鼓励社会力量在口腔、中医、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端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引导其品牌化、连锁化、特色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设的104个医学专业中,有不少是近年来大热的医工融合专业,比如智能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这实际上是政策导向和市场需要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4月4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下称《方案》),提出每年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对本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进行专题研究。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建设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形成新兴交叉学科专业。

  《方案》还提出,要加强新医科建设。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布局建设智能医学、互联网医疗、医疗器械等领域紧缺专业。瞄准医学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医学+X”“X+医学”等新兴学科专业。

  医工融合在过往就存在,不过只有少部分高校开设,整体发展较慢。徐毓才告诉“医学界智库”,在以往医学院独立设校,医工分离下,现代科学不懂医学,医生又不懂科学,两者融合性差。很多科研成果都留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里。转化到临床实践上耗时较长,且通道不畅通。长期下来,使得国内的医学技术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位,临床上高端的医疗设备,比如心脏支架、骨科的高值耗材基本上依赖进口。

  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卡脖子的问题越来越严峻,同时为了降本控费,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都需要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因此医工融合是未来医学培养的大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专家顾晓松在《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给出了一组数据,2020年医疗器械领域,中国市场规模为1152亿美元,预计2023年约达1690亿美元;202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比2020年增加了35%。但上市的创新器械以进口为主。

  中国科学院院士JBO竞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革新和成果转化,创下心脏病领域多个“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他在国际上首创“逆向导丝技术”,攻克了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后堡垒”;他带领团队十多年不辍钻研,研制出的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于去年获批上市。

  葛均波曾对媒体表示,医工融合纵观历史,医疗器械的创新历程是科研与临床相互印证,医学与工程交相融合的历程,器械创新的全过程均离不开医生与工程师的密切配合,我国以前的器械创新以模仿为主,医工融合做的不够,面向未来,促进医工深度交叉融合,构建医疗器械创新过程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刻不容缓。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并入综合大学,比如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大,西安医科大学并入西安交大,这意味着今后发展医工融合将更有优势。但目前我国在医工融合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离真正的国产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