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JBO竞博医学创新转化黄金时代:趋势、隐忧和对策

发布日期:2023-05-05  来源:

  JBO竞博以临床为导向的医学创新转化和医工融合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政产学研资等创新要素正在形成合力,一个新的时代徐徐启幕。然而,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医学创新转化之路道阻且长。每一个参与者对医学创新转化相关问题、痛点和局限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判断。作为医学创新转化的实践者、见证者和服务者,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尝试从趋势、痛点和对策三方面对创新转化进行梳理,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关注者探讨,共同帮助医学创新成果跨越从0到1的山谷,受限于个人能力和认识的偏颇,不足之处敬请批评和指正。

  趋势一:医学创新转化工作已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呼吁逐步转变为地方和医疗机构层面的行动自觉

  国家支持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JBO竞博。自2015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实施,一系列的鼓励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宏观政策及配套文件不断出台。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将“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金额”两项重要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成果转化成为三级公立医院“国考”的指标,成果转化正式提升至医院发展的战略层面。

  地方政府愈加关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的医企融合。2021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相继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纷纷提出强化临床研究转化与医企协同,产学研医融合创新受到地方重视。

  医生在医学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贯穿始终。医生作为临床需求的提出者、医疗创新的发明者、技术发展的协助者、临床实验的执行者和产品上市后的使用者,医生在医学创新过程中处于核心主置。

  以模仿为基础的国内医学创新范式亟需改变。过去我国创新范式为“引进国外大厂产品→仿制大厂某代产品→国产化的探索和制作”,该创新范式以模仿为基础,产品无法迭代和跟随,产业创新发展之路不可持续。

  从理念到产品,医学创新有迹可循。医生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中从创新理念、制作产品到形成产业的路径已经走通,通过专利保护和产品实现将临床好的创新想法发展为产品,通过项目评估和合同签订将产品产业化,医生逐步实现个人价值。

  行业主管机构逐渐支持医生和医疗机构项目转化。自2017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主办首届首都医学创新转化大赛起,更多的政府和行业组织开始关注临床为出发的医学创新项目,国家卫健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一大批政府和行业协会举办的创新大赛中将医疗机构创新转化作为单独赛道给予资金和服务支持。

  产业和资本回归创新本源,愈加关注临床出发的早期项目。临床需求是医学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根据最近两年医疗领域投资数据来看,大而全的项目逐渐减少,具有扎实临床需求的项目更 受青睐;产业和资本更加关注临床出发的早期项目JBO竞博,临床需求、临床趋势、临床价值已经成为产业和资本判断早期项目的核心诉求。

  绝大多数创新成果不能得到转化。受制于科研导向,医生创新转化认识及平台缺失等多方面因素,大部分医生创新项目大多处于创新想法阶段,工程实现及临床价值尚未验证,商业价值(可操作的市场手段)有待考量,绝大部分现阶段难以转化。

  极少数科技成果能够/适合独立资本运作。即使是可以转化的医学科技成果,大部分也属于抓住临床痛点的微小创新,最合理的转化归宿是作为对口企业产品线补充,只有极少数成果适合成立独立公司,进行资本市场的运作。痛点三:医疗机构和医生缺乏对医学成果转化的系统性认识

  目前医生的知识系统和医学创新转化需求不匹配。医生群体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床基础,但是对于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所需要的知识没有系统性概念。无论是对于高校、企业和资本等伙伴的特点和后期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成果转化体系认识不足。

  缺乏专业的医学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体系和人员JBO竞博。我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常只设置1-2名行政人员负责成果转化管理,存在管理粗放、难以有效对成果转化形成专业和系统支持。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专业要求高,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工程技术、临床验证、注册审批、商业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创新转化人才的要求较高,培养周期较长,成果转化人才极度缺乏。

  缺少专业的临床/产业对接合作平台。医疗机构和科研人员了解到的产业、资本资源有限,很难找到适宜的企业/资金合作伙伴。需要建立符合医疗机构项目特色的临床与产业的对接和项目发布平台,帮助项目快速链接合适企业。

  缺少早期项目概念验证支持。医生没有相关知识背景,在缺少工程和材料资源的支持下,很难制作出样机/样品进行科学性验证,多数项目停留在早期理念和初步设计阶段。急需设立专业的概念验证平台,协助做出样机/样品,推动成果转化进程。

  医学创新成果转化培训体系应覆盖医学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培训体系应涵盖培训课程、案例剖析和展示平台,培训课程包括政策解读、临床需求、项目评估、知识产权、医工结合、转化路径、产品验证、产品监管、资本助力等;案例剖析包括创新项目转化案例和创新转化管理案例;展示平台包括医疗机构、高校院所和企业的创新展示。

  医学创新成果转化培训应多种方式结合。医学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培训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设置案例分 享和实战演练;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形式;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广泛汲取经验,增加院内外互动交流。

  医学创新项目的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专人专职进行组织及管理。为有效快速实现转化目标,每个创新项目需专人专项负责全局统筹控制和跟进,实现创新项目的标准化管理和快速实现,保障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对策五:构建产学研医协同的医学创新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生物医学协同创新平台。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等不同创新主体,整合政府、产业、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成立生物医学协同创新平台, 搭建不同主体不同要素的深度交流平台,促进临床、科研和产业的深度理解和融合。

  提供医学创新转化系统性服务。平台应为医学创新转化管理和项目转化提供专业的系统性服务,包括项目转化对接咨询、技术服务、医院数字化创新管理、创新智库、全链条创新资源库和转化辅助工具库等。

  1. 在胸怀上,要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成果转化工作的核心是成人达己,成果转化工作的支点是专家和项目,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的时候在成果转化领域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因此,做成果转化工作在心态上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但是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自信;

  2. 在行动上,要做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专家的信任是托付,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转化建议和方案设计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创新成果的转化路径和长期结果;同时,由于医学成果转化周期很长,很多转化建议的影响要在几年之后显现,成果转化工作一定要思之、慎之。我们的选择和建议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不负专家重托,不负成果本身。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