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医学JBO竞博科普书籍的现状与反思

发布日期:2023-07-04  来源:

  JBO竞博近几年来,以洪昭光的系列医学健康书籍为代表,掀起了一个健康阅读热潮,当当网、各大书城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不乏医学科普书籍的身影。与以往一本正经又默默无闻的医学科普书籍相比,如今的健康书籍已是另一番风采。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出版者观念的转变、读者结构和需求的变化、技术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是其原因。

  但在医学科普书籍出版的繁荣景象之中,仍暗藏着一些问题和隐忧,需要出版者进行思考和探索。

  医学科普书籍传播的是医学科学知识,它不仅影响人们的认知,更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因此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是进行医学科普传播的基本准绳。但是,在目前大量的医学科普作品中,存在不严谨、不科学之处。具体表现为:一、以个人经验或体验代替普遍知识。现在市场上,许多健康书籍的知识来源是作者的个人体验,如作者个人的养生体验。虽然个人经验可能是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个体差异毕竟很大,对个人有效的保健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有效性、是否可以推而广之,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二、孤立地、绝对化地看待问题。例如,常见保健书籍上推荐“最健康的食物”,读者便据此大量食用“最健康的食物”,而忽略了其他食物的摄入。食物营养成分不同,但依据某项或某几项指标将某些食物列成“最健康”却不太妥当,人体需要多种食物、均衡营养,不同的人需要的营养和饮食也不尽相同,如何能评出“最健康食物”?

  造成医学科普书籍科学性不强、不严谨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编辑医学知识不足,不能辨别书籍内容的不科学性。第二,编辑和作者缺乏科学精神,也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某些编辑缺乏这种探索、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书籍内容没有进行必要的查证,导致错误的、不科学的内容得以传播。第三,职业操守的缺失。在利益驱动下JBO竞博,某些编辑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对内容严格把关,如某些出版社为快出书而省略了许多审稿、编辑过程;某些书籍为了造成“轰动”而传播一些“大胆”的保健观念;某些出版物中夹杂软广告等。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非医学出身的作者在大写医学保健书籍,而且卖得不差。科普书籍是否一定要科学家来写?当然不一定。但能把握科学性、传播科学精神,是科普作者的必要条件,否则带来的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科普传播内容可分为3个层面:思想层面、知识层面、应用层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科普书籍主要是后两个层面上的内容,尤其是应用层面上的,怎么吃、怎么住、怎么防病治病是医学科普书籍的主要内容。知识层面上的内容,也主要是“有用”的知识,而“纯”知识的分量很少。至于思想层面上的,传播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的内容,就更少了。总而言之,目前的医学科普书籍是以“实用”为导向的,追求的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但是,这种只注重实用而不注重内核的实用主义传播理念,笔者认为,无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医学素养。医学素养包括这样几个部分:处理医学问题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基本的医学知识,对基本医疗技术的了解,并由此掌握正确的保健观念与方法,指导有关医学和健康的行为。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国民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医学素养却仍然不高。公众对医学基本知识不了解、疾病预防意识弱、对保健品的盲目迷信、对某些健康问题的过度恐慌、城市中的过度医疗等,凸显了公众医学素养的不足,而在广大农村,以求神拜佛代替医疗保健的比比皆是。

  公众的医学素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生活、工作、健康,也与社会的和谐息息相关。医疗保障是关系民生的一个重大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不能覆盖、满足全社会成员的需求,这固然应通过发展经济、改革体制来解决,但提高国民的医学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预防观念的深入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可以减少盲目就医、过度医疗的行为,这些都可以减少国家和个人的医疗负担,提升国民的健康状况,减少社会摩擦,促进社会和谐。

  医学科普书籍的读者以往以育龄妇女(妇幼内容)和老年人为主,原因是这两类人群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最为迫切。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中青年白领人群的保健书籍,究其原因,是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强、竞争的日益激烈给中青年人(尤其是中年人)带来的健康问题(如亚健康),使中青年人群产生了对医学保健知识的需求。

  不难看出,是现实存在的需求引导了市场。但是,如果着眼于提高公众医学素养而不仅仅是满足其眼前的需求的话,医学科普传播对象应该前移,将青少年纳入其传播对象范围内,因为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时期,在此时期为他们植入一个系统的医学科学的框架,无疑是最合适、最有效的。

  然而,目前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医学科普书籍不多。青少年是科普教育的主要对象,但在这些科普传播内容中,医学领域的却确实太少。固然,青少年对医学保健知识似乎是没有多少需求的,他们正处于生命的黄金时期,少生疾病,衣食起居有父母照顾。但是,传播媒介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受众的需求,还要引导受众的需求,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社会责任。医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宇宙、环境、生物等科学一样,是神秘、曼妙、精彩的,同样对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充满了魅力。如果对其用心开发,采用另一种叙述和展示方法,相信它会成为一个宝库无论对受者还是传者来说都会受益匪浅,既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以青少年作为传播对象的医学科普传播,应当重点满足受者“知”的需求,而不是“用”的需求。

  目前医学科普图书所忽略的另一个读者群体是农村读者。当城市中掀动着一浪接一浪的保健热潮的时候,广大农村却远离喧嚣、默然无声。很久以来,医学科普的传播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这种状况是我国城市与农村的不同文化教育和经济状况导致的。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农民收入低,还无暇顾及健康问题。即使有这方面的需求,由于经济的有限和文化的有限,也不可能产生有效的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农民对医学知识的需求还无法成为市场能立即兑现利益的需求。由于经济与文化的差别,农村和城市人口之间对医学的“知沟”日益扩大。

  在这里,出版者面对着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出版社作为企业要赢得利润,而农民由于经济原因不是广告客户的目标人群,也不是出版社的目标购买者。一边是需求,一边是无利可图,而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的,是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媒介是社会公器,应照顾到社会各群体的需求和利益,因此也有责任满足农村人口的信息、知识需求。

  目前大多数医学科普书籍的作者是医学专业人员,他们懂得医学,是医学科普书籍理所当然的书写者。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文理分科过早,许多理工专业人员缺乏文史哲方面的知识和思维训练,医学专业人员也是如此。在医学科普书籍写作中,他们常常采用一种知识灌输式的写作方式,认为在医学领域,知识是单向流动的,从专业人员流向大众,他们是主动的传播者,而大众是被动的接收者,他们生产什么,大众接受什么。在写作中,往往板起面孔说教。虽然市场的竞争迫使编辑和作者力图在叙述和结构上采用新的方式,但“教导”仍是医学科普书籍的主要风格。若不是要寻求医学知识以解决面对的健康问题,没有多少人会将一本医学科普书籍当做一个作品来欣赏。可见,大多数医学科普书籍无吸引力可言。

  医学是科学,也是多种技术的融合。作为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的,它与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大众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选择性接触、接收、记忆、理解,医学传播要起到良好的作用,必须考虑受众的因素。因此,医学科普写作中,必须倾注人文关怀。

  如何写作出版既有科学性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学科普书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涉及作者的遴选,又涉及写作的方式。从事医学科普书籍出版的编辑都知道,要找一个既有较高的专业造诣,又受过较好人文熏陶、有较强的文字能力的作者,在目前的我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具有医学与人文两方面修养的医学科普作者的大量涌现,还需要整个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需要多年的培养。但是,作为编辑和出版者,我们不妨将视野进行一些拓展,寻找一些“边缘”作者。例如,某些医学杂志的主编、编辑就是医学科普书籍的不错的作者。另外,使用采写的形式,由文科出身的作者写作,医学专家把关,将双方的知识结构进行融合互补,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写作模式。

  其次,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它们应当互相渗透。在进行医学科普传播的时候,有必要将医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用艺术的视角和方法展现医学的魅力。不妨将医学知识、科学精神融入到生动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理解医学、丰富医学知识,学会科学地处理医学相关问题。这对以青少年为读者的医学科普书籍来说尤为重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