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JBO竞博医学人文巡讲|侯雨森:优质医疗“沉”下去 群众生命有“医”靠

发布日期:2023-05-29  来源:

  JBO竞博5月23日—26日,由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省肿瘤医院协办的

  十位报告人,四座城市,一段段真情讲述,展现了四川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奋斗历程,阐释了全省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传承、守护与担当。

  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她参与过九寨沟地震、8.20汶川洪涝泥石流、省内多轮疫情等突发、重大时政及专题新闻报道,作为行业跑口记者,多次跟随医疗队前往突发一线及高原义诊。她用镜头记录基层百姓健康生活的提升与变化,用文字去书写医疗资源下沉中的故事和温暖。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记者侯雨森,同时也省卫生健康系统的跑口记者,在场的各位老师,有很多是我的老朋友,也有不少新面孔,今天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所见证和记录的卫健一线故事。

  作为一名记者,我的职业和各位医护老师们有很多共通之处——吃饭不定点、休息不定时、有事儿随叫随到,就连疫情期间大家需居家隔离,而咱们却依然忙着“搬砖”,还常被开玩笑说是资格的“天选打工人”。但玩笑归玩笑,我想我们最大的共同属性,就是“抵达”,医护人员永远在抵达一个又一个守护生命的一线,而我也在奔赴一个又一个报道鲜活故事的现场。

  记得2022年的元旦,天还没亮,我跟随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麻醉科、手术室共2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从成都出发,赶往500多公里外的阿坝州若尔盖县人民医院。从海拔500米到海拔近4000米,从天未亮开到天黑。到达时,气温已降至零下17度,周围一片白雪皑皑,医疗队里很多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是他们在抵达后的第一件事儿,不是休息,而是第一时间走进病房看望即将接受免费手术的9位大骨节病患者。

  第二天一早7点,准备工作就已开始,首位手术的是64岁、患大骨节病已有二十多年的尼拉大叔,三年前他病情恶化,行走困难,因家境贫寒,不会汉语,无法走出高原医治。而这次他等来的是华西医院骨科主任周宗科教授团队。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结束,我同护士一起将尼拉大叔推回病房,他醒来后与我说的第一句线多年,我好久可以干活路”,能正常的走路干活,这是地方病患者们最质朴的心愿。

  这次上高原,华西医院的专家们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给当地医生更多的指导。两间手术室都安排了县医院骨干医生充当助手,周宗科教授告诉我说,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专业人才很稀缺,他们希望通过一次次上高原帮扶,能逐渐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手术还在不间断进行,而楼下病房里,包括尼拉大叔在内的6位患者已经可以下地慢慢康复行走了,他的儿子——42岁的伍学大哥激动地对我说:“我从不敢想,残疾了10多年的爸爸,还能有做回正常人的一天。”透过病房门上的玻璃,一位患者家属双手合十,目光炽热且真诚的看着我们,那一刻我不禁流泪。当晚手术结束,患者家属们围在病房外的走廊对医生们说:“感谢你们来到家门口为我们做这么好的手术,所有的医生都感谢。”话语质朴直击人心,拍摄时我注意到,在场还有一些不会汉语的藏族同胞们,饱含热泪,一直目送医护人员离开。

  当晚心绪难平的我发了一个朋友圈:一日之内9台手术,我跟了三台已觉疲惫,对他们来说,只是日常。“最美“从不是他们身上最闪光的特质,对职业的专注与尊重让我动容。”言为心声,我也将自己现场参与并见证的这份感动带到节目中,在《高原上的健康接力》这集专题节目的结尾,我写道:一次次走上高原,带来的是更好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走的是当地百姓的病患疾苦,留下的是更多的医疗骨干队伍,换来的是当地更好的健康水平,念百姓忧,解百姓苦,新年的高原早已是一片白雪皑皑,可一张张笑脸,仿佛让我们看到高原上格桑花开。幸运的是,节目播出后收到了很多正能量的反馈,不仅在央视新闻频道多时段反复播出,也被国家广电总局《监管周报》点名表扬。而我也希望,通过一次次出发,写出并拍摄更多“沾泥土、带露珠、热气腾腾”的好作品。

  作为一名长期与卫生健康事业打交道的记者,我也注意到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仍是目前的“一道难题”,而基层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无论是现在蓬勃开展的医联体、医共体、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还是持续推进的对口帮扶行动中,我看到咱们四川的每一位医疗卫生人都在为突破这些重点,消除这些难点,抹平这些痛点,不遗余力地奋战者、付出着。

  今年3月21日,由省卫健委主办的第七届健康知识上高原活动,组织了来自全省十多家大型医院的30余名专家,大家先后走进了凉山州越西县、喜德县会同州县医务工作者一起,在当地开展义诊、查房、带教等活动,我也随行采访报道。

  在首站越西县的义诊现场,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彝族姑娘罗五尔牛JBO竞博,看她背着孩子带着老人,行色匆匆的排队候诊,我走上前去跟她聊天,她告诉我说:“前两天在手机上看到义诊消息,我买了今天一大早从西昌来越西的动车。以前生病,我们那里的人顶多就是去镇上看医生,遇上稍微大点的病就只能听天由命。现在动车开通,出门方便,又有省城专家专门来,真的太好了。”而走进喜德县人民医院,来自省四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沈丹凤心潮起伏,2018年她作为医院派出的首批医疗专家来到这里对口帮扶,事隔五年后再回喜德,她深刻感受着这里的变化。结束完当天义诊,她声音沙哑的对我说:“县城和医院大变样,当地彝族同胞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县医院的设施设备和诊疗水平也提升了,我们这样的接力帮扶,就是想让最需要优质医疗的当地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健康上面的帮助。”

  4月24日,“万名医护走基层”志愿服务活动正式启动。今后每年全省会动员10000名医护人员,深入到县、乡、村开展志愿服务,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所谓的不平凡就是把平凡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认真做,正是这一次次行动,一项项举措的落地,让基层医疗水平在不断提升的道路上没有停歇。

  习曾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健康是我们所有事业的基石。面向未来,我将用镜头记录基层百姓健康生活的提升与变化,用文字去书写医疗资源下沉中的故事和温暖,让健康四川、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一点一滴描图上色,真实生动、绚丽多彩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