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JBO竞博《大医》若史马伯庸携新作于安泰图书城签售!(内含签售门票)

发布日期:2023-09-11  来源:

  JBO竞博“把微博当成朋友圈发”,“一边挖坑一边填坑”,“我想成为到死都有好奇心的作家”......

  《长安的荔枝》中,他通过一位小吏的角度,感叹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而产生的职场无奈与博弈。

  《古董局中局》中,他构建出古董世家“五脉”的奇特故事,带我们了解古董行当里的文化传承与江湖险恶;

  《长安十二时辰》中,他让主角张小敬临危受命,十二个时辰内解救长安,在节日的繁华和紧张的局势中徐徐展开盛唐图景;

  《两京十五日》中,他从明史中一句40字的记录想象出一个70余万字的明代公路片,四面楚歌,命悬一线

  3月25日(周六)14:30,马伯庸将携最新力作《大医》做客福州安泰图书城,与读者分享他文学创作的故事!

  即日起-3月25日14:00,购买链接内作者书籍任一本,即可获得内场票。

  马伯庸的作品涵盖历史、悬疑、文化等领域,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让人拍案叫绝。

  他的作品获奖颇多,其中一项就是含金满满的“人民文学奖”。此外,他还获得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显微镜下的大明》《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相继被改编后搬上影视屏幕,更让马伯庸成为影视IP市场的“宠儿”。

  在每个为人称道的作品背后,是马伯庸通过大量数据查找和阅读支持,在历史中寻找一些可能建构的蛛丝马迹,并不断打磨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

  而本次分享会中,马伯庸带来的最新力作《大医》,整整准备了四年,甚至中途一度想要放弃。

  清末民初,民族危亡日深,挽亡图存、强国保种是时代主旋律。《大医》的故事就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展开。

  一个在日俄战争中死里逃生的东北少年、一个在伦敦公使馆里跑腿的广东少年、一个不肯安享富贵的上海少女——这三个出身、性格、际遇各不相同的年轻人,在1910年这一个关键节点,同时踏入了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开始了他们纠葛一生的医海生涯。

  作为中国第一代公共慈善医生,三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比普通医生更加沉重。哪里有疫情,就要去哪里治疫;哪里有灾害,就要去哪里救灾;哪里爆发战争,就要去哪里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

  上海鼠疫、皖北水灾、武昌起义……晚清时局的跌宕起伏,无时无刻不牵扯着三人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从三个蒙昧天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三名出色的医生,在一次次救援中感悟到,何为真正的“大医”。

  《大医》的创作灵感,缘起于2017年,马伯庸受邀参加华山医院职工文化讲座。这次活动中,建于1910年的哈佛楼(原华山医院门诊楼)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作为一个历史小说创作者JBO竞博,他开始考虑如果通过医院或医生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诸多大事件和大人物,会如何呢?

  2019年12月,马伯庸刚完成《两京十五日》写作,隔天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一个新文档,敲下了“华山医院,第一章”几个字。

  让马伯庸没想到的是,动笔2个月后,全球进入了疫情时代。这让他非常犹豫,担心被人误解是追热点、蹭热度,甚至一度想放弃这个项目。但随着写作和调研的深入,时下的疫情现状,反而让马伯庸在历史中寻到了更多共鸣。

  在和周围的人分享了一些抗疫老故事后,所有人都深深为这些故事与时下抗疫的相似性感到震撼——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医疗故事,公众了解得实在太少了。当年那些波澜壮阔的事迹,只停留在学术专著和一些回忆录里,乏人问津。

  《大医》的创作过程,也是学习整个中国近现代医疗史的过程,马伯庸坦言,自己落笔时已经做了心理建设,但依然大大低估了创作难度,但是总感觉被医界先辈们激励着无法停笔。

  在他的设计中JBO竞博,这个故事要从清末一直讲述到新中国建国前,每一个时代的医疗发展情况都是不同的,医疗常识和手段也和当下的认知非常不同。

  比如,1900年才有血型的概念,1911年才普遍接受输血需要匹配血型。再比如,青霉素(旧称盘尼西林)虽然发明于1928年,但直到1943年才在美国实现量产,在1945年前中国还是靠磺胺来抗菌。诸如此类细节的把握,书中还有很多。

  为此,马伯庸只能尽力考究。他查找了大量出版于民国时期的医学书籍,清末出版的《药学大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农村常见病防治》,余新忠的《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等等。为了抓资料,他想各种办法进入华山医院的旧档案库,后来还想过找医科大学报一门基础课学习一下,因为种种原因才作罢。

  书中除了三位虚构的主人公,还涉及到许多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例如上海第一家女子专科医校——女子中西医学堂校长张竹君;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即后来中国红十字会的缔造者沈敦和;积劳成疾、年仅三十五岁不幸逝世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医生兼医学堂教习峨利生医生……

  这些真实人物都专门设置了历史真实老照片的小册子,还有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医学堂的正面照片,救灾等照片,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

  例如书中占不少笔墨的张竹君,她是中国第一位创办医院的女性,被称作是中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她医术精湛,爱护病人,救死扶伤,无私为社会大众服务,深受民众的推崇和赞誉,终身未嫁,一生充满传奇。

  希望他们的故事能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关注,循着马伯庸的故事探寻那段乱世中的医者传奇,感受何为真正的“大医”。

  3月25日(周六),马伯庸携《大医》做客新华书店安泰书城,与你不见不散~

  即日起至3月25日14:00,购买链接内马伯庸图书任一本,即可获得活动内场票(有座位),购买一本获得一张,一个ID最多可获得门票一张,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请读者于3月25日10:00-14:10到指定地点(安泰图书城服务台)自提图书,现场核销后领取图书及内场票进场,逾时将无法兑票。

  ✱3月25日14:00新华书店小程序将关闭线上购书渠道,此时段前小程序购书后申请退款的,均可退。

相关新闻